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激趣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

【作者】 周华琼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激趣策略在激发学生主体性作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在数学活动参与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激趣教学策略;实践应用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故而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这样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因此,作为一线数学老师,我们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孩子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通过主体性增强,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激趣教学策略在其中的实践应用。
  一、以活动激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教师必须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来组织教学,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活动,动手操作,直观感知,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对知识的掌握也牢固。如: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节内容时,我把孩子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他们三根小棒,三组小棒的长度分别为:“5cm、5cm、11cm”5cm、4cm、6cm”“5cm、6cm、8cm”,让孩子们拼组三角形。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同学们迅速的摆起来,可是“5cm、5on、11cm”那个小组的同学怎么也摆不起三角形。这时老师不急于告知他们原因。于是我又让他们两组合在一起,在6根小棒中选3根组成三角形,孩子们一下子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激趣
  生活化教学,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重要策略,也是促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发展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新知识授予、练习实践等内容安排设计到植根于生活的现实情境中,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兴趣。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我先让两名学生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在教室里作演示,让其他同学观看、分析、判断他们做的是哪一种情形,判断对的也可以让他们俩人一组做同样的演示,从而加深认识。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进行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又比如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再如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先请学生汇报课前购买商品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出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情境化教学,由抽象变通俗
  创设情境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的思想,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内容难度。我们知道,数学概念的描述,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既枯燥又乏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周长”这一课,“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以做如下描述:昆虫运动会开幕了,三只蚂蚁分别绕树叶边跑一圈,猜一猜,它们谁是冠军呢?这时课件展示三只小蚂蚁的行动路线,蚂蚁甲沿着树叶边跑了一半;蚂蚁乙从在树叶上很跑到了终点;只有蚂蚁丙沿树叶边跑了一周,起点与终点重合。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周长”的含义。
  四、诱发求知欲激趣
  兴趣和求知欲是两个互为促进的非智力因素,在个体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所谓求知欲,就是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这种渴求就需要强大兴趣作动力来支撑。当学生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个契点。例如,在“数三角形个数”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画一个大三角形,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线段,这时有几个三角形,用同样的方法,引两条、三条、四条……三角形又将是多少个呢?开始引一两条线段还容易数三角形的个数,多引几条线段孩子们就很难准确地数出三角形的个数来。这时老师就告诉他们怎样利用公式计算出三角形的个数来。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领域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就得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如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才能向往学习,才能好学、乐学。
  参考文献:
  [1]杨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2009年。
  [2]胡振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