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兴趣教学法

【作者】 杨成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当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时,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去探索,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成为执著的追求。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寓教于乐,实施兴趣教学,让科学教学过程呈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新气象,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景创设好了,学生会兴趣高涨,会围着科学情景进行探究。比如《科学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科学”概念远非三年级学生能够理解,因此本课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首先让学生谈对“科学”的理解,然后通过“一张纸拖住一杯水”、“摩擦的两个气球会紧紧靠早一起”等几个趣味实验,再介绍科学家的活动,这样与学生生活经历结合进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不只是和科学家有关系,“因为好奇,自己才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科学就是为疑问而去做的。这种开课既有趣味性,又对学生有好的引导作用。 
  二、利用“好奇心”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来源于他们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好奇心的基本表现就是他们不断地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满足好奇心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想方设法把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到求知活动上来,那么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就会转变成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他们主动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个好教师,不要总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保管在自己的手里,要交给孩子们,多给他们动手的机会。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对什么事物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的特点,我就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多让学生观察,实验。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实验,都让他自己去做。如:玩沙子、粘土;做蚯蚓实验,大气压力实验。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们提高了对自然课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多媒体,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引入,可以让学生好奇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好奇心,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探求新知的心理状态,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如使用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赋予知识声、形、色,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形象逼真地为学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发挥其较强的表现力,创设一种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年级科学《动物的运动方式》一课,创设了这样的情景:教师把电视中的动物世界中的片段播放给学生,一批小动物,小兔子,大灰狼,小鹿,小山羊,乌龟,小兔,青蛙,小鱼……等,扑面而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展示,学生们激动地观察动物们都在怎样运动的,是谁在跑?谁在跳?谁在爬?谁在游?谁在走?学生们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只是稍加点拨,这样本课的重点就这样很容易被突破了。再如:教师在讲《动物的食物》一课时,也是播放这样的片段,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了动物食物的特点:有的食肉、有的食草、有的是杂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这样就有效的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率可想而知。
  四、组织趣味游戏,寓教于游戏中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生了解什么是“影子”时,教师可先请大家猜一则谜语:“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影子)。学生在游戏中兴致勃勃地学习新知,由被动地看看听听,变为主动地说说做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课堂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科学教材的内容相当广泛,有研究动物的,有研究植物的,有研究天上的,有研究地上的。内容涵盖整个学生生活多方面,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取教学方法也不一样,相应的课堂组织形式也就多种多样。有室内课,有室外课,有实验课,有实践课。如组织学生在校园寻找生命,水是生命之源等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觉得科学不枯燥乏味,而是觉得充实而有趣。
  六、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总之,小学科学课教师只要成功的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的特点,去正确引导,遵循科学课的教学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科学课的独特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的。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所以,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要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