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熊青松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新场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就需要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育信息化2.0的今天,可以说,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也成为了老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与多媒体结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把这种先进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之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助力。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信息技术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激趣成为了众多教师落实学生主体理念的首要追求。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这一效果,便可轻松实现,其方法就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通过集成性和交互性、控制性,把知识负载到图片、动画、声音或视频上,创设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来,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我要学”动机。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泥巴》时,我们就可利用多谋体一边展示童年的情境片段,一边播放《童年》歌曲,让学生们在新颖的学习方式中体会童年时光的美好,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这样教学,既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提高理解力。显然是学生乐于见到的学习场景。
二、应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
化解教学难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前提。作为老师努力的追逐点,突破难点要快速,就必须使知识直观形象,便于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学生理解和接受。而要实现于此,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动画直观功能,这无疑是首选。因为小学生都喜欢影视、音乐、游戏等有声有色的东西。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外部刺激,就有利于促进他们快速理解掌握,提高对知识的获取、建构和存储速度,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趵突泉风光的视频,让他们从片中找到看到的美景。学生纷纷举手:“我看到了美丽的趵突泉泉水清浅”“我看到了大泉日夜翻滚。”……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济南趵突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基础上,有效使用多媒体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理解接收速度和效果。
三、应用信息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交流、合作、探究是新课标中具有亮点的新词,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大纲的一些重要观点,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更新与拓展,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践行新课标中,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被常常搬进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种方式上进行语文实践。我们知道,在无疑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网络资源的出现,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利用这样的资源优势,开展语文教学,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便成了我们时下语文教育的一大特征。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文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我们可先播放一段“鲸”的视频,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接着提问:?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在这一连串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就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了合作探究学习。当学生学习完,理解了一些问题后,我们就把学生分成四组,用交流的方式再次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得到启示:“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实践也告诉我们,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课件来,达到我们所需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还需要我们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能知晓其功能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语文知识寓于功能中,使之更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从而达到提效增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林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中华辞赋,2019年。
[2]张士瑜,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研究[J].好家长,2015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媒体,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育信息化2.0的今天,可以说,信息技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也成为了老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作为奠基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与多媒体结合,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标的强烈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把这种先进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之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助力。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信息技术在其间的实践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激趣成为了众多教师落实学生主体理念的首要追求。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这一效果,便可轻松实现,其方法就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通过集成性和交互性、控制性,把知识负载到图片、动画、声音或视频上,创设出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来,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我要学”动机。例如,在教学《童年的泥巴》时,我们就可利用多谋体一边展示童年的情境片段,一边播放《童年》歌曲,让学生们在新颖的学习方式中体会童年时光的美好,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这样教学,既能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提高理解力。显然是学生乐于见到的学习场景。
二、应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
化解教学难点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然前提。作为老师努力的追逐点,突破难点要快速,就必须使知识直观形象,便于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学生理解和接受。而要实现于此,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动画直观功能,这无疑是首选。因为小学生都喜欢影视、音乐、游戏等有声有色的东西。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外部刺激,就有利于促进他们快速理解掌握,提高对知识的获取、建构和存储速度,形成语文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我们就可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趵突泉风光的视频,让他们从片中找到看到的美景。学生纷纷举手:“我看到了美丽的趵突泉泉水清浅”“我看到了大泉日夜翻滚。”……声乐画同步的演示绘声绘色,仿佛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济南趵突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基础上,有效使用多媒体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理解接收速度和效果。
三、应用信息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交流、合作、探究是新课标中具有亮点的新词,是区别于传统教学大纲的一些重要观点,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更新与拓展,更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践行新课标中,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被常常搬进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种方式上进行语文实践。我们知道,在无疑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网络资源的出现,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利用这样的资源优势,开展语文教学,无疑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此,应用信息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便成了我们时下语文教育的一大特征。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文中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课前,我们可先播放一段“鲸”的视频,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接着提问:?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吗?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鲸的?在这一连串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就借助网络平台开展了合作探究学习。当学生学习完,理解了一些问题后,我们就把学生分成四组,用交流的方式再次来了解鲸的形体、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
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得到启示:“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实践也告诉我们,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课件来,达到我们所需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还需要我们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能知晓其功能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语文知识寓于功能中,使之更符合学生认知需求,从而达到提效增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林春,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中华辞赋,2019年。
[2]张士瑜,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研究[J].好家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