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朱小勇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沿口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我们应以课堂为重点,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情境激励下、兴趣内驱下,自觉成为与教师互动的学习者,能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合作探究学习中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新课改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人的思想得到了不断更新,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与学的角色和行为的变化。作为一线历史教师,需要我们把这些思想、理念用之于实践,切实有效地惠及学生,让学生获得良好历史素养培养。而课堂作为历史教学的主阵地,在新课改新理念指导下,就要担当起“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教育重任,从而实现高效育人的课堂教学追求。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新课改,谈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创新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
  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新课改,要求走出传统,创新教学模式,凸显学生主体。我们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大多是口宣式,“满堂灌”多。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致使学生形成接受式学习思想。而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则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模式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做法,变课堂主宰者为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和“平等中的首席”。践行这样的角色,自然就需要我们教师化教为导,把传授过程变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就是通过巧设导学提纲,也称导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学新知。而教师的教就变为巡回指导。例如,在教学“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章节时,我们就可通过设置如让学生讲一讲五四运动的缘起和重要意义,如何认识北伐战争,北伐战争中各个派系之间如何争斗,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意义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来主动的完成相关议题,从而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构成有效师生互动局面,这样的教学,就把学生从接受式地位中卷入到了“我要学”的主动探究学中来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推进中,情境教学成为一大特色。这是缘于情境教学自身具有激趣性、诱思性和煽情性的作用而得到大家认可的。实践也证明,创设情境教学,只有科学合理,就能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高效课堂奠定良好基础。所以,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自然也接受了这种方法。例如,我们在讲授“和同为一家”时,结合教学内容就创设了教学情境——课本剧情境,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入藏”。在这个情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在两年后,曾参与演出的同学对于这一段历史还记忆尤新。由此可以看出,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历史,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还能帮助学生记忆,即通过亲历还强化印象的策略。除了这样的情境教学外,用学生熟悉的历史人们事迹来创设情境,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有效做法。比如,在教学唐朝这个朝代的讲解时,教师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李隆基、杨贵妃、尉迟敬德、黄巢等历史人物来创设情境,进行整个唐朝的讲解,帮助学生学习整个唐代历史,并且将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典故串联在讲课过程中,学生觉得历史课就如小说一样那么动听,相应的历史知识就会很容易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情境就成为激趣、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了。
  三、搭建讨论平台,做好交流导向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除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外,更强调了生生互动。这样的教学,更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能促进学生成为“我要学”之人。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不能主动参与其中,我们主要应看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学习活动、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要看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获得的,尤其要看学生思维参与度的大小。例如,在教学“新航路开辟”时,很多老师都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也都能启发学生将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做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得出的结论大体上都是: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的开辟早半个多世纪。然而这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误解,以为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意义更大。事实上,两者根本不能简单比较。郑和下西洋只不过是增强了明朝与亚非某些国家的联系,而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巨变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可见,缺乏思维含量的浅层式参与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简单的量化所掩盖的往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还有在交流讨论中,也常会出现学生偏离探究主题而高谈阔论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把握讨论方向;对讨论中出现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争论不休,甚至达到面红耳赤的地步时,教师切忌因讨论“迷途”而心浮气躁,既不能草草收场,也不能对争论双方粗暴干涉,应注意心平气和,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找出分歧的焦点,把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防止因学生“钻牛角尖”而影响探究的有序进行。
  当然,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其变化远不止这些。作为一个践行者,我们要把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用之于教学实践中,在以便更好地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通过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历史教育。
  参考文献:
  [1]史基宏,略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教资料,2007年。
  [2]左文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新实践——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