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

【作者】 蒋 源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在营造愉悦民主教学氛围基础上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方法施教,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改;有效教学
  道徳与法治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发展道德践行能力,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平台,在追求教育育人的“五育并举”实践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使这门学科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成为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策略的首要追求。目前,我们在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对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如何把这一追求化为实实在在的效果,起到更好的育人作用,便是我们探索的目标所在。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些感受吧。
  一、营造愉悦教学氛围,注重学生情绪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曼德勒曾经说到:“环境刺激引起认知解释,认知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这就明确道明了情境对情绪的影响。其实,我们每个人也有这样的感受: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学习、工作、生活会精神饱满,思维流畅,思路开阔,动作敏捷;而在心情低落或压抑时会感受到精神恍惚,思路阻塞,动作迟缓等。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教学对话中来,形成师生间或生生间的良性互动,我们就不能象传统教学直奔主题,开课便讲,要注重教学氛围营造,让学生“我要学”需求时再开启新知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情感内驱下更主动的学习。这就是我们心理上所说的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一种“心理相容”“情理交触”的心理氛围,从而能帮助我们取得“情通而理自达”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通过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心理自由与安全感,并积极鼓励学生提岀自己的不同见解,使其智慧火花得到闪现。这样就能给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人脉基础。
  二、结合现实案例,实施生活化教学
  道德与法治,说到底,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其明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是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将时政消息、新闻等现实素材通过案例化处理,为我们进行生活化教学丰富资源,便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实现途径。我们知道,书本上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内容和知识大都较为理论化,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让人感到空洞,学起于枯燥甚至乏味。如何让学生学得有劲有趣,多年实践我们,结合现实,联系实际案例,实施生活化教学。为此,我们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多了解外面的事物,关注生活和政治生态,收集这些教学资源来引入课堂,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例如在教学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时,初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时事或者经典法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法律条文的内容和运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相关案例中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道德。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的接轨,教师还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谈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进行碰撞,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加以解决。
  三、注重因材施教,抓实学生养成教育
  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某种情况说,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抓实学生养成教育。为此,我们应注重因材施教,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切实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本身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为重要和更为根本的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而不能把它当作简单的“智育”过程来完成。也正是如此,在教学中就更需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贴近其心理需求,符合其思想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使其乐于接受。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变成道德践行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明确的法律意识。
  四、改进教学评价、重视过程激励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其实,初中学生也有这样心理,个别学生甚至更强烈。因此,在道徳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改进传统以分论英雄的评价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发展而言是非常有效的,对于激励学生信心,增强成功感,都是积极意义。在新课改推进这么多年,我们仍然可看到部分教师仍存在传统的“秋后算账”的思想,这种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收到效果,绝不会让成绩中后等学生感受到学习快乐与成功感。不仅是这样,就连我们教师如果対学生的评价不及时,就会造成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过程激励评价,而且还要创新,运用多元方式以践行之,采取学生评价、互相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进行,这样更利于学生感受到成功来得多,感受到努力学习所带来的愉悦体验。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体验,学生学习信心增强,主体作用明显,自然就会与教师共同创建出高效课堂来。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徳与法治要实现有效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就要在不断反思进步的过程中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现存问题,以及发现教学中的亮点。通过教学反思与总结,就会从中找到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教学。
  参考文献:
  [1]罗迎丽,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2019[J].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一),2019年。
  [2]张磊,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教育学文摘,2019年。
  [3]杨翠萍,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