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
【作者】 邹 娟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天立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教读课文要有单元意识,寻求相同群文阅读;品评人物,鉴赏与创造形象美;有意识地渗透策略,让群文阅读的功效综合起来;充分运用教材,实现群文阅读教学课内到课外的延伸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视野;语文素养
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它要求立足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方向和多角度的迁移、拓展、整合,从而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地获取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更要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教读课文要有单元意识,寻求相同群文阅读
如第一单元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在教读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我们上了以“写景散文”为专题的群文朗读课:朱自清的《绿》、老舍的《济南的秋天》、郑振铎的《石湖》,我们利用“赏析写景语言”为契机,让学生课堂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加以适当分析。取之于同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又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仅适合朗读,更是在拓展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在加深了解作者的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语言和写作风格。这样不拘泥于每一个学生读懂为目的,学生从中可以摘抄优美语句,获得不同的启示。再如,《寓言四则》是《伊索寓言》中的作品,讲读完课文后,我们又选了十二则《伊索寓言》的动物故事,以“寓言专题”群文阅读,了解寓言故事,通过分析每一则寓言的寓意,也了解了寓言的文体特点。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自然就宽广起来。群文阅读的要求很广,相同的论题也很多,可以是同作者、同背景、同主题,也可以同内容、同形式……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
二、品评人物,鉴赏与创造形象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人物形象都较为丰满,是一定社会中的典型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语言、心理、行为、肖像等多种角度探究,思考作者运用何种方法形象化地创造人物形象。这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在封建科举制度腐蚀下逐渐变得麻木不仁、丧失了生活能力的悲剧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从多种角度入手探究,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分析作者如何利用这个人物形象展现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学生尝试从分茴香豆,指点“我”写字、回答酒客的问题等多种角度入手分析,发现孔乙己具有两面性,其本性是善良的,因此即便是穷困潦倒之时,见到孩子依然会分给其茴香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却在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蚀下逐渐变得迂腐,宁愿去偷窃也不愿意从事劳动,固执地保持自己的清高状态,并因此有了“窃书不算偷”的可笑言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体会到,孔乙己的悲剧除了有其个人的原因外,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是用来展现社会生活的,如果要了解人物形象,就要对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了解,并分析作者所展现的这种人物形象是否是该时代背景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分析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逐步了解写作创造中如何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三、有意识地渗透策略,让群文阅读的功效综合起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策略是教会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作品时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或阅读手段,让其面对一类文章时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付诸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多篇文章中简明、有效地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还要让学生学会快速且有效地阅读的策略,准确而全面地整合文中能提取出来的信息的策略,从恰当角度能产生疑问并敢于大胆讨论阅读的策略。
1.在群文阅读中教学生学会快速且有效阅读的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一节课要阅读的文章是多篇,内容多、时间紧,所以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得是:默读、略读和浏览。而有些读书较少的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都跟不上,所以我们要在群文阅读课上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在《故乡》的群文阅读时,初读课文要求学生:三分钟规定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先找“我记忆中、现实中的故乡都是什么样的?”再找“文章写了哪几个人?”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标画相关词语。再读课文时提出要求:故乡的“改变”是否仅从景物的变化来体现?还可从哪里看出?让学生快速浏览、跳读、扫读,画出能够表现改变的内容,并体会作者情感。
2.在群文阅读中教学生学会准确而全面地整合文中能提取出来的信息的策略
群文阅读要改变单篇文章阅读时所用的阅读方式:字词理解加上语句或者语段的分析,重点放在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从文章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且学会综合思考,让学生从多篇文中去比较,并能用精准的语言去概括、去归纳。在群文阅读《血色母爱》这一议题的时候,可以细读其中的《麻雀》和《血色母爱》,梳理两篇文章的对比之处,并体会对比的表达作用。
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从恰当角度产生疑问并敢于大胆讨论的策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久远时代的一些观点也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时代。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产生质疑,并且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并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并鼓励学生大胆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群文阅读陶渊明的归隐文化时,比较陶渊明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我们引导教给学生的是:这些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自然流露古朴之风,能直接和间接地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让学生明确的是:陶渊明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但是,在我们实际的群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这样的一个陶渊明或许能够理解,但他们更多的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陶渊明归隐到底是自己主动归隐还是被迫归隐?他是否在看到社会的腐朽,却无力去改变之后,才选择归隐去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是否看到了社会的危机,却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当今社会是否碰到这样的事情还会选择归隐逃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当今社会的熏陶下,他们能够从一些我们不去关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充分运用教材,实现群文阅读教学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开展群文阅读,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点面结合,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把课内课外的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在一起,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实现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阅读效能,把群文阅读教学用活。
因此,有效的群文阅读需要我们备课要功在课前,统观全局,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品质,达到部编教材“增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的目的。
关键词:群文阅读;阅读视野;语文素养
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它要求立足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方向和多角度的迁移、拓展、整合,从而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地获取并概括信息的能力,更要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一、教读课文要有单元意识,寻求相同群文阅读
如第一单元语言优美的写景文章,在教读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我们上了以“写景散文”为专题的群文朗读课:朱自清的《绿》、老舍的《济南的秋天》、郑振铎的《石湖》,我们利用“赏析写景语言”为契机,让学生课堂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并加以适当分析。取之于同样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又是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不仅适合朗读,更是在拓展学生描写景物的方法。在加深了解作者的同时,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语言和写作风格。这样不拘泥于每一个学生读懂为目的,学生从中可以摘抄优美语句,获得不同的启示。再如,《寓言四则》是《伊索寓言》中的作品,讲读完课文后,我们又选了十二则《伊索寓言》的动物故事,以“寓言专题”群文阅读,了解寓言故事,通过分析每一则寓言的寓意,也了解了寓言的文体特点。阅读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自然就宽广起来。群文阅读的要求很广,相同的论题也很多,可以是同作者、同背景、同主题,也可以同内容、同形式……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
二、品评人物,鉴赏与创造形象美
初中语文课本中不少人物形象都较为丰满,是一定社会中的典型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语言、心理、行为、肖像等多种角度探究,思考作者运用何种方法形象化地创造人物形象。这也是指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和创造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在封建科举制度腐蚀下逐渐变得麻木不仁、丧失了生活能力的悲剧人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从多种角度入手探究,了解这个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分析作者如何利用这个人物形象展现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学生尝试从分茴香豆,指点“我”写字、回答酒客的问题等多种角度入手分析,发现孔乙己具有两面性,其本性是善良的,因此即便是穷困潦倒之时,见到孩子依然会分给其茴香豆。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却在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蚀下逐渐变得迂腐,宁愿去偷窃也不愿意从事劳动,固执地保持自己的清高状态,并因此有了“窃书不算偷”的可笑言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体会到,孔乙己的悲剧除了有其个人的原因外,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是用来展现社会生活的,如果要了解人物形象,就要对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了解,并分析作者所展现的这种人物形象是否是该时代背景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分析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建构,逐步了解写作创造中如何塑造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三、有意识地渗透策略,让群文阅读的功效综合起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阅读策略是教会学生在面对不同的作品时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或阅读手段,让其面对一类文章时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并付诸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从多篇文章中简明、有效地去获取更多的信息,还要让学生学会快速且有效地阅读的策略,准确而全面地整合文中能提取出来的信息的策略,从恰当角度能产生疑问并敢于大胆讨论阅读的策略。
1.在群文阅读中教学生学会快速且有效阅读的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一节课要阅读的文章是多篇,内容多、时间紧,所以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得是:默读、略读和浏览。而有些读书较少的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都跟不上,所以我们要在群文阅读课上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快速阅读的策略。在《故乡》的群文阅读时,初读课文要求学生:三分钟规定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先找“我记忆中、现实中的故乡都是什么样的?”再找“文章写了哪几个人?”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标画相关词语。再读课文时提出要求:故乡的“改变”是否仅从景物的变化来体现?还可从哪里看出?让学生快速浏览、跳读、扫读,画出能够表现改变的内容,并体会作者情感。
2.在群文阅读中教学生学会准确而全面地整合文中能提取出来的信息的策略
群文阅读要改变单篇文章阅读时所用的阅读方式:字词理解加上语句或者语段的分析,重点放在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从文章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且学会综合思考,让学生从多篇文中去比较,并能用精准的语言去概括、去归纳。在群文阅读《血色母爱》这一议题的时候,可以细读其中的《麻雀》和《血色母爱》,梳理两篇文章的对比之处,并体会对比的表达作用。
3.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学会从恰当角度产生疑问并敢于大胆讨论的策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久远时代的一些观点也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时代。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对书中的内容产生质疑,并且我们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并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并鼓励学生大胆从多个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群文阅读陶渊明的归隐文化时,比较陶渊明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我们引导教给学生的是:这些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自然流露古朴之风,能直接和间接地看出陶渊明渴望隐居和热爱隐居的心情,让学生明确的是:陶渊明是“隐居在世外桃源的五柳先生”。但是,在我们实际的群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这样的一个陶渊明或许能够理解,但他们更多的会提出这样的问题:陶渊明归隐到底是自己主动归隐还是被迫归隐?他是否在看到社会的腐朽,却无力去改变之后,才选择归隐去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是否看到了社会的危机,却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当今社会是否碰到这样的事情还会选择归隐逃避?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当今社会的熏陶下,他们能够从一些我们不去关注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充分运用教材,实现群文阅读教学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开展群文阅读,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点面结合,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把课内课外的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在一起,通过群文阅读思维实现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的阅读效能,把群文阅读教学用活。
因此,有效的群文阅读需要我们备课要功在课前,统观全局,不能备一课是一课,也不能临时抱佛脚,克隆现成的教案了事,一定要研究教材,梳理其“隐在”的知识体系,比较自然而又扎实地将其体现在自己的教学中。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真正增强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品质,达到部编教材“增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