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抓关键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作者】 李冬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牟坪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从小学中年级开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许多学生都感到体会句子的含义很难,虽然绞尽脑汁,还是不知道怎样去体会。学生不知道哪些句子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其实教给学生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对于体会句子的含义,我们常常有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而又用什么方式说出来、能让读者体会到的?”
“文如其人”,纵观古今,横观中外,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无不是作者的化身、时代的缩影。作者不直接表明,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限于写作环境不便直说,或者是限于作者的难言之隐,或者是作者有心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余地。而语言的含蓄、委婉的表现力,以及比喻、借代、反语、双关、象征、夸张等各种手法都为作者的间接表达提供了条件。
而我们所提出的句子是指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重点句子。所谓“重点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含义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属于这类。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与“涵义”相近,是指道理、常理、常识的意义,是客观内涵、概念意义。
句子的含义,是指有些句子除了字面所有的意义外,还有一些隐含在字面里面的信息或言外之意,即“话中有话,言外有意”。这是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它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或者写作动因,需要我们细品慢嚼。
体会句子的含义就需要学生运用理解能力来对句子进行体验领会。理解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乃至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记忆能力。“理解”一词,最早见于元朝末年编纂的《宋史》:“心通理解”,是指从内心上明白、从道理上了解。理解,从字面来看,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讲,认识得越全面,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就越深刻,使我们对人、对客观事物有更准确的把握。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的要求。比如,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有这样一条要求: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为此,教材的编制者还专门在《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精讲课文的课后作业里各设计了一道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的练习题。
题目一:《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作业第二题。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不可估量”的意思,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学生自己的理解,反复咀嚼加点的词语所包含的意思,然后用语言把这种意思表述出来。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这个句子,不难发现加点的词语表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首先从范围上来讲,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其次从程度上来讲,到了没有办法来计算的程度。这就充分说明损失实在是太重了,重到没有办法来弥补。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关键词的意思,除了刚才靠学生的自我理解,还可以通过换词来进行比较或者去掉加点词语,从而找到加点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感受加点词运用的准确性以及感情的丰富。比如说,这道题就可以把“闯进”换成“走进”,以感受侵略者的蛮横;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省略,以感受侵略者的贪婪和无耻的丑恶嘴
题目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作业第三题。
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可以采用把词语整个放入句子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来感受句子的好处。
斩钉截铁,能把钉子斩断,也能把钢铁截断。比喻说话或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班长马宝玉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联系上文),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大我舍小我,为集体、为革命而牺牲自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斩钉截铁”四个字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联系下文和文章的中心)。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关键词的意思,通过反复品读关键词句,反复寻找阅读后的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以回答题目的要求。通过反复品读就感受到: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什么呢?五位壮士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用石头当作武器来打击敌人。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五位壮士扔下的石头又多又快。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把五位壮士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的满腔热情,表达得生动具体、形象贴切了。
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应首先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关键内容,并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对于体会句子的含义,我们常常有疑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而又用什么方式说出来、能让读者体会到的?”
“文如其人”,纵观古今,横观中外,诗歌也好,散文也好,小说也好,无不是作者的化身、时代的缩影。作者不直接表明,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限于写作环境不便直说,或者是限于作者的难言之隐,或者是作者有心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余地。而语言的含蓄、委婉的表现力,以及比喻、借代、反语、双关、象征、夸张等各种手法都为作者的间接表达提供了条件。
而我们所提出的句子是指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就是重点句子。所谓“重点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以及含义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自然科学类文章中揭示事物重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作意图的句子,大致属于这类。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3、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富有特色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所谓富有特色,一是指结构上超常组合,二是指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
含义是指(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与“涵义”相近,是指道理、常理、常识的意义,是客观内涵、概念意义。
句子的含义,是指有些句子除了字面所有的意义外,还有一些隐含在字面里面的信息或言外之意,即“话中有话,言外有意”。这是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它往往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或者写作动因,需要我们细品慢嚼。
体会句子的含义就需要学生运用理解能力来对句子进行体验领会。理解能力是指一个人对事物乃至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记忆能力。“理解”一词,最早见于元朝末年编纂的《宋史》:“心通理解”,是指从内心上明白、从道理上了解。理解,从字面来看,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讲,认识得越全面,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就越深刻,使我们对人、对客观事物有更准确的把握。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的要求。比如,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有这样一条要求: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为此,教材的编制者还专门在《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精讲课文的课后作业里各设计了一道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的练习题。
题目一:《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作业第二题。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不可估量”的意思,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学生自己的理解,反复咀嚼加点的词语所包含的意思,然后用语言把这种意思表述出来。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这个句子,不难发现加点的词语表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首先从范围上来讲,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其次从程度上来讲,到了没有办法来计算的程度。这就充分说明损失实在是太重了,重到没有办法来弥补。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关键词的意思,除了刚才靠学生的自我理解,还可以通过换词来进行比较或者去掉加点词语,从而找到加点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感受加点词运用的准确性以及感情的丰富。比如说,这道题就可以把“闯进”换成“走进”,以感受侵略者的蛮横;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省略,以感受侵略者的贪婪和无耻的丑恶嘴
题目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作业第三题。
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可以采用把词语整个放入句子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来感受句子的好处。
斩钉截铁,能把钉子斩断,也能把钢铁截断。比喻说话或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班长马宝玉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联系上文),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大我舍小我,为集体、为革命而牺牲自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斩钉截铁”四个字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联系下文和文章的中心)。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题目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句子中的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关键词的意思,通过反复品读关键词句,反复寻找阅读后的感受,然后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以回答题目的要求。通过反复品读就感受到: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什么呢?五位壮士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用石头当作武器来打击敌人。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五位壮士扔下的石头又多又快。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把五位壮士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的满腔热情,表达得生动具体、形象贴切了。
抓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理解句子是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学生应首先熟读句子,了解句子的关键内容,并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