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向秋萍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双谊镇花古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比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扩大视野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中小学校,特别是学校的语文教师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小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阅读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我就阅读教学进行了简述。
关键词:阅读;兴趣;情感;主体;习惯;人格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往今来,阅读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意义,已经有很多经典的观点论述。培根在他的读书论里说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简言之,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和智慧。我们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讲透、讲细,不如更灵活优美地讲,让学生在醍醐灌顶的时候如沐春风。这是一项长期深远的工作,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持续的活动来支撑。例如在课前让学生轮流讲自己阅读过的故事或一首古诗词,保持和积累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典故轶事,激发和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地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驱动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母亲形象,以此情感迁移,更好地体会情感;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如学习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走入课文,和文中的“我”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更好地达到阅读的意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其次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是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阅读的意义。
五、建构学生完美人格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在内容情感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动机与主观能动性上鼓励学生捕捉学习信息,让学生多积累,多品悟,多表达,并把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将个性阅读导向深入,而且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颤动,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仿写,这里应更关注学习的积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学生用自己的笔与作者文本生活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展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们学习《藤野先生》一课,学生很有兴趣,学后感触颇深,都写了不少自己的感想。从中他们看到了作者鲁迅先生愿为国牺牲,弃医从文的伟大胸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我们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寻并把握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张扬起学生阅读的个性,建构好学生完美的人格。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才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验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审时度势”,适时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阅读;兴趣;情感;主体;习惯;人格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往今来,阅读对于人一生的重要意义,已经有很多经典的观点论述。培根在他的读书论里说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简言之,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和智慧。我们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讲透、讲细,不如更灵活优美地讲,让学生在醍醐灌顶的时候如沐春风。这是一项长期深远的工作,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持续的活动来支撑。例如在课前让学生轮流讲自己阅读过的故事或一首古诗词,保持和积累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典故轶事,激发和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地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和驱动力。
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首先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回忆我的母亲》时让学生谈谈心中的母亲形象,以此情感迁移,更好地体会情感;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如学习《天上的街市》,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如学习自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走入课文,和文中的“我”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更好地达到阅读的意图。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主动接受,是自我消化和吸收,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难点,予以点拨,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文无难易,不分详略轻重,一讲到底的做法。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四、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其次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是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阅读的意义。
五、建构学生完美人格
学生在阅读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文本交流,与同学老师乃至生活的对话,在内容情感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动机与主观能动性上鼓励学生捕捉学习信息,让学生多积累,多品悟,多表达,并把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将个性阅读导向深入,而且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经历一次心灵的颤动,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仿写,这里应更关注学习的积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学生用自己的笔与作者文本生活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展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我们学习《藤野先生》一课,学生很有兴趣,学后感触颇深,都写了不少自己的感想。从中他们看到了作者鲁迅先生愿为国牺牲,弃医从文的伟大胸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我们只有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探寻并把握好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张扬起学生阅读的个性,建构好学生完美的人格。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才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才会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验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审时度势”,适时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