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科学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作者】 谭曙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万隆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使其能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发现、探究、应用等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强化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责任。这种探究能力不仅指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学生实验发现能力、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因此,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自然应积极思考,搭建平台,让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落实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科特点,利用其学科优势,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几年实践中,我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科学实际教学,谈谈学生实践探究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课前,加强探索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
  一切问题源于发现,发现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更是科学实践的前提。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去探索发现,就是我们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大自然。因为那才是科学发现的主阵地。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构成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重要元素。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形形色色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随处可见;蚂蚁、蝴蝶、蜜蜂等动物学生经常见到,并有机会亲手触摸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指导学生联系教材内容,进行采集、捕捉、观察、探索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时,我们可要求学生采集形状、颜色不同的植物叶子,好奇的小学生就会在采集、观察中发现植物的叶片有宽有窄有尖,有绿有黄有红,他们兴趣盎然,提出了:“松树的叶子为什么会又细又尖?”“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变红?”等等一些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他们学习科学、获取知识基本能力的体现,这就把课前准备引入到探究性预习之中,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中,强化实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作为一项科学实践能力,和其他能力培养一样,都必须在学生亲自操作中进行培养,离开了亲自动手,其他方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以实验为主的探究过程,我们应强化指导,让学生亲历实践。我们知道,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科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观察实验是科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以往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是“老师站着讲,黑板画画做实验”,就是“老师做实验,学生睁眼观,得出结论那就算。”然而,科学教学改革要求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才能使学生获得更清晰的印象和更深的感性认识,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分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自行探究能力。如教学《吸热散热》一课时,如果让学生看看图,说说话,不到半节课就教完了,但是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对“蒸发”这一科学现象一知半解,对“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这个教学难点更是一窍不通。为此,我在学生明白什么叫蒸发之后,指导学生讨论:刚从池塘洗完澡起来时,身上有什么感觉?同学们联系自己的体验都说:刚洗完澡出来时身上有冷的感觉。但当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茫然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准备两个温度计,在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端绑上个棉团,让学生分别读出两个温度计上相同的温度。然后,让各组的同学往棉团上滴几滴液体,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上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动手又动脑,学会自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始终处于学习主动状态。
  实践中,如果学生观察意愿不强烈,我们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以问诱思,以问激行,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选择合适的时间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且可供探究的问题,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如此进行探究教学,学生就学得活,记得牢,自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课后,注重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外实践还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指导学生课后实践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探究的延伸。实践表明,加强课外实践,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加深和扩展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它能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能使课前、课堂、课后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功能融为一体。如老师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变色龙和壁虎,要求学生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知道变色龙能随其周围环境的颜色而变化。根据这种特点,他们设想:研究变色服装,让解放军叔叔穿它,在敌人鼻子下打好埋伏战。看到壁虎的脚址下有皱纹,根据这种特点,孩子们设想:研制有皱纹的手套和脚套。让消防队叔叔戴上它,快速爬上墙壁完成抢险救灾任务……这一切说明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一些科学事物,而且能应用所获取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更可喜的是:他们的头脑里正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主动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升华。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不是科学思想教育的效果,更是让学生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有效实践,是培养了学生真正的科学实践能力。这也是我们需要的看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明,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