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地理教学中渗透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究
【作者】 郑淑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我们应渗透实施环境教育,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实施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摆在我们面前,加强环保建设已迫在眉睫。而作为奠基教育的地理课堂,是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平台上,承担着学生环境教育责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职能,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能力。当然,这一效果的实现,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新策略,并落实到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有较强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谈谈地理教学中渗透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整合现实环境题材
现行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或明显或蕴藏。教学时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读,深入挖掘,才能把更好的环境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视野中。为此,我们要在备课时加强研究教材,把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整合现实环境题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关注重视。例如,在教学《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通过这样情境创设,学生不但学得有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
二、结合现实国情,增强学生环境观念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运用多种方法,培养良好环境行为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工业污水处理”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当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工业污水处理的环境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允许学生以自己角色立场提出异议。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提高环境意识,规范环境行为。
四、创新教学手段,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静为动,增强学生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确懂得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知道破坏环境与滥用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是触动法律的问题,同时能认识到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环保法制意识。
五、走向社会生活,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如:①利用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3·12”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全校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图片展览;通过校电视网络、主题班会、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②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在全校掀起了“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环保潮流。③组织学生到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也深化了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④开展“环境小卫士”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活动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保护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并把资料进行整理,形成问题向主管部门反映,从而使学生真正关心和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来。
总之,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坚持“渗与课内,寓于课外”原则,不断去探索,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多、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然,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相关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6年。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实施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摆在我们面前,加强环保建设已迫在眉睫。而作为奠基教育的地理课堂,是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平台上,承担着学生环境教育责任。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地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履行环境教育这一职能,寓环境教育于地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环保实践能力。当然,这一效果的实现,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新策略,并落实到实践中,才能让学生有较强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教学,谈谈地理教学中渗透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整合现实环境题材
现行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或明显或蕴藏。教学时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读,深入挖掘,才能把更好的环境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视野中。为此,我们要在备课时加强研究教材,把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结合,整合现实环境题材,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就是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关注重视。例如,在教学《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中,可把每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统计数字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目前的环保工作重点。通过这样情境创设,学生不但学得有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达到环境教育之目的。
二、结合现实国情,增强学生环境观念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在地理教学中,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环境观。针对我国各地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无论是城镇建设、人口数量,还是工业规模都急剧地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发展,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结合这些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三、运用多种方法,培养良好环境行为
当前,环境教育的重点不仅是把环境科学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所以,单纯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环境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地理教学中,要结合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环境教育。例如:运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某一环境案例中的具体角色,课前先让他们收集与自己角色有关的资料,然后在扮演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角色立场当众阐述观点。例如:在谈到“工业污水处理”时,学生分别扮演各方角色,如:经济学家、环境学家、工程师、当地居民等。召开意见听取会,让他们阐述对该工程的看法。最后,教师以仲裁者的身份,客观地分析工业污水处理的环境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允许学生以自己角色立场提出异议。总结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听取和接受不同领域人士的看法,使他们对活动涉及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的看法达成一致的共识,从而提高环境意识,规范环境行为。
四、创新教学手段,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创新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电视、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大教学容量,化静为动,增强学生环境法制教育。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向学生宣传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明确懂得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知道破坏环境与滥用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还是触动法律的问题,同时能认识到自身在环保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环保法制意识。
五、走向社会生活,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如:①利用每年的“6·5世界环境日”、“3·12”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全校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图片展览;通过校电视网络、主题班会、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②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在全校掀起了“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环保潮流。③组织学生到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也深化了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④开展“环境小卫士”活动,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活动内容,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保护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并把资料进行整理,形成问题向主管部门反映,从而使学生真正关心和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来。
总之,地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坚持“渗与课内,寓于课外”原则,不断去探索,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多、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然,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相关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