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

【作者】 王 燕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中,“读”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与“说”相互依存、与“听”相互照应,更对“写”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本文笔者就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作了初步尝试并拾取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以读促写;以读促悟;语文课堂;朗读
  “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打破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界限,将作文教学“化整为零”,将写的训练融合到读的过程中。通过筛选每节课的阅读知识点,采取一定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经常做小练笔;阅读教学“化零为整”,重组读写训练的内容、形式,形成一个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得阅读与作文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相促进。
  一、注重朗读,养成优良习惯
  无论是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在针对性的朗读教学中,引起学生对朗读的重视都很有必要,语文教师需要做的还有辅助学生养成优良的朗读习惯。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教学策略来强调朗读及其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在朗读教学中,笔者还会融入一些培养学生习惯养成的内容,比如笔者时常推荐学生养成“读一个记一个”的习惯,即朗读时遇到一个生字或者生词,就把它记录在自己的朗读本上,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者自己查阅字典、词典,将读音、释义也记录在朗读本上,此后时常复习回顾朗读本上的内容。再如笔者还推荐学生养成对比朗读的习惯,即可以将自己学过的古诗文都记录在朗读本上,同时诗句朗读节奏也要正确标明,通过比较每首诗的朗读节奏来探索朗读的技巧。学生们通过笔者推荐的朗读习惯发现了许多诀窍,如七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为“二二三”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为“二三式”等等。一个学期下来许多同学的朗读本甚至成为了积累本,积累了大量的生字词,不仅丰富了涉猎,还充实了语文内涵。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们意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同时逐渐发展了许多优秀的朗读习惯,值得教师们尝试。
  二、读中探写,让阅读教学成为写作指导 
  阅读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主要的是学会写作。其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研习精美范文并能动模仿,使学生从作者创作思路的“原型”之中得到启发,获得新的写作知识,从而为学生写作找到一根“拐杖”。这就需要整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从而做到提高读写能力两不误,做到一石双鸟。 
  那么,怎样整合呢?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作者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等问题积极思考。文本解读结束后应该将“范文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启示?”作为必不可少的探究环节。例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作者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写了什么?”答案就是题目——愚公移山。“作者是怎样写的?”答案就是点击题目问问题:“什么山?”“几座山?”“山有多大、多高?”“山原本在哪里?”“山”的信息挖尽了,再点击“愚公”发问:“愚公是哪里人?”“年龄多大?”“为什么要移山?”然后再点击“移”发问:“移山之前做了哪些准备?”“参加移山的有多少人?”“移山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移山的结果怎么样?”……通过启发讨论后,学生便能归纳作者为什么要写《愚公移山》这篇文章?——颂扬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也就明白了作者突出移山过程中的困难,山高、山大、路远、人少、工具简陋、别人嘲笑讽刺等等的原因了。越是困难越能够突出这种精神的难能可贵啊!
  三、改写扩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促写,不是停留在学生模仿其他作者的写作语句之上,而是要使这些模仿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于作文的创作。小学生在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对于写作可能很难理解也不易形成自己写作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小学语文以读促写训练可以通过阅读文本先理解文章要传达的内容和情节,并根据生活实际或者故事情节发展,补充或者改写,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来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赞美》这篇文章时,小刺猬对小獾的赞美,“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小獾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坐板凳的技术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能干,这是故事的一种结局。那么故事还有哪些结局,小獾是越来越能干,还是越来越懒惰,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拓展。另外,文中小刺猬对小獾进行了赞美,倘若是讽刺,又会产生什么效果。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让学生的写作空间更为广阔。小学生有天真烂漫的个性也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开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学习语文、练习写作方面拥有更高的水平和能力。
  四、读写相结合
  以往写起作文,学生常常会搜肠刮肚,总是“无话可写”。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体验不深,可写的素材少之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作文思路没有打开,不懂得审题,不懂得立意,不懂得根据作文的要求去搜集题材。而在语文课程中写是读的目的之一,是读的效果显现,这正所谓“千读万读,只为一写”。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做到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相得益彰”。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联系到写,把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又联系到读,学生在提高读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写的能力,提高写的能力的同时,即提高读的能力,使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实践,我感到将读写恰当地结合起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它能让学生在天天读的过程中做“作文体操”,在天天写的过程中练“阅读基本功”,达到读写的紧密结合。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