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探小学数学主动探究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 刘艺华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三胡乡胡家沟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主动探究意识是对数学发生兴趣后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倾向,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行为、意志和习惯。本文从明确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意义、激发学生发现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鼓舞学生主动探究的激情等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探究意识;培养策略
在诸多数学素养中,探究意识是其中一种最为重要的元素,这种核心素养影响着其他素养形成。主动探究意识是对数学发生兴趣后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倾向,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行为、意志和习惯。主动探究意识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是否善于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能否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致力于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培养,摸索出一套比较实用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教师填鸭式灌,学生张大嘴巴硬咽”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阻碍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呢?
(一)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是蕴育数学知识的沃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以生活为数学背景,基于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寓数学问题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用现实有趣的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原本骨感理性的数学变得丰满而感性,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以滋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负数的初步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今年夏天真热,同学们暑假一定吃了不少棒冰,但是老师不太喜欢吃棒冰,而是喜欢喝温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根棒冰和一杯温水。”我边说边将这两样东西摆放在讲台上,问道:“你们想知道的棒冰和温水的温度各是多少吗?”我边说边拿出红外线测温仪,邀请两名学生亲手测量出温水和棒冰的温度,并要求他们将测量的温度大声告诉其他同学。第一个学生很快报出温水的温度是45℃,而第二个学生看着红外线测温仪上显示的“-8℃”,不知该如何读。于是,我就将“45℃”和“-8℃”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区别,细心的学生发现在“8”的前面多了一个“-”,“-8℃该怎么读?”“8前面的减号是什么意思?”“-8℃表示什么含义?”学生们提出一个个问题。这时候,我开口说道:“同学们爱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数,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看看自己能否给这些问题找出答案?”我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教学,同学们也积极地开始了自学活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导火索,是点燃探究欲望的火种,问题意识是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显著标志。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很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并以此润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基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人往往都会有一种惰性,年幼天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自控力、学习信念与意志都不够坚强,加之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孤立无助现状,导致不少小学生遇到挫折就泄气,遇到困难就后退,这就使得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减弱,对问题探究缺乏动力。
俗话说得好“水涨船高,柴多火旺。”我们可以改变独立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个体结合起来组成学习小组,集众人之力,聚团队之智,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小组合作的优势就在于让学生不再感到孤单,学习时不再出现孤立无援,合作学习方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怎样滚得远》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让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的斜坡的坡度”进行自主探究,在各组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我带领全体学生来到室外的水泥场地开展实验,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快速得出问题的答案,各小组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动手操作,有的搭斜坡,有的抛圆柱,有的测量滚动的距离,有的记录数据。在经过一轮实验后,同学们重新调整斜坡角度,再次实验,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合作给了学生比拼竞争的机会,激发了探究问题的动力,各组学生在比拼中不甘落后,在竞争中勇往直前。经历反复实验,各组终于找到滚得最远的角度。
(三)基于成功体验,鼓舞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不敢做和不愿做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积极主动的探究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成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习惯。
“实用的知识只有经历亲身体验才能学到。”探究意识需要在实践体验中培养,成功的活动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经常赋予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借助成功体验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探究问题的热情得到激扬。例如,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中,我先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学生任意报出两个数,我快速判断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看到我这么厉害都很羡慕,我说:“其实这里面有学问,你们若能找到其中的奥秘,也能迅速判断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接着,我让学生写出几组数来,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在学生发现了规律后,我给他们报数,让他们判断两个数和的奇偶性。掌握了规律的学生能够迅速作出判断,他们终于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我借着学生的高兴劲儿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下面让我们加大难度,老师说出几个数,你能否迅速判断它们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刚才的成功体验极大鼓舞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异口同声回答道:“能!”。
三、结语
“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识的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制约着数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其它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发现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鼓舞学生主动探究的激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动探究意识;培养策略
在诸多数学素养中,探究意识是其中一种最为重要的元素,这种核心素养影响着其他素养形成。主动探究意识是对数学发生兴趣后所产生的一种思想倾向,它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行为、意志和习惯。主动探究意识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是否善于从数学的视角提出问题,能否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致力于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培养,摸索出一套比较实用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意义
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是以独立思考为核心,多种较优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
由于在探究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对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并将其融会贯通,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探究过程需要学生之间合作和尝试,这些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与他人交流。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些感受和体验使得他们更能理解科学本质、理解他人。
二、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策略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教师填鸭式灌,学生张大嘴巴硬咽”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又阻碍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呢?
(一)基于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是蕴育数学知识的沃土,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以生活为数学背景,基于生活情境开展教学,寓数学问题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用现实有趣的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原本骨感理性的数学变得丰满而感性,让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以滋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负数的初步认识》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我创设了如下情境:“今年夏天真热,同学们暑假一定吃了不少棒冰,但是老师不太喜欢吃棒冰,而是喜欢喝温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根棒冰和一杯温水。”我边说边将这两样东西摆放在讲台上,问道:“你们想知道的棒冰和温水的温度各是多少吗?”我边说边拿出红外线测温仪,邀请两名学生亲手测量出温水和棒冰的温度,并要求他们将测量的温度大声告诉其他同学。第一个学生很快报出温水的温度是45℃,而第二个学生看着红外线测温仪上显示的“-8℃”,不知该如何读。于是,我就将“45℃”和“-8℃”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的区别,细心的学生发现在“8”的前面多了一个“-”,“-8℃该怎么读?”“8前面的减号是什么意思?”“-8℃表示什么含义?”学生们提出一个个问题。这时候,我开口说道:“同学们爱思考,提出了很多问题,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数,请同学们先自学课本,看看自己能否给这些问题找出答案?”我自然地导入了新课的教学,同学们也积极地开始了自学活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导火索,是点燃探究欲望的火种,问题意识是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显著标志。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很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们数学教师要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并以此润泽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基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
人往往都会有一种惰性,年幼天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自控力、学习信念与意志都不够坚强,加之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孤立无助现状,导致不少小学生遇到挫折就泄气,遇到困难就后退,这就使得他们的主动探究意识减弱,对问题探究缺乏动力。
俗话说得好“水涨船高,柴多火旺。”我们可以改变独立学习的方式,把学生个体结合起来组成学习小组,集众人之力,聚团队之智,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小组合作的优势就在于让学生不再感到孤单,学习时不再出现孤立无援,合作学习方式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怎样滚得远》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让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的斜坡的坡度”进行自主探究,在各组经过充分的讨论后,我带领全体学生来到室外的水泥场地开展实验,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快速得出问题的答案,各小组的成员互相配合,积极动手操作,有的搭斜坡,有的抛圆柱,有的测量滚动的距离,有的记录数据。在经过一轮实验后,同学们重新调整斜坡角度,再次实验,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合作给了学生比拼竞争的机会,激发了探究问题的动力,各组学生在比拼中不甘落后,在竞争中勇往直前。经历反复实验,各组终于找到滚得最远的角度。
(三)基于成功体验,鼓舞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不敢做和不愿做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积极主动的探究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成功,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探究的态度和习惯。
“实用的知识只有经历亲身体验才能学到。”探究意识需要在实践体验中培养,成功的活动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探究欲望。我在教学中经常赋予学生成功体验的机会,借助成功体验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探究问题的热情得到激扬。例如,在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中,我先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学生任意报出两个数,我快速判断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看到我这么厉害都很羡慕,我说:“其实这里面有学问,你们若能找到其中的奥秘,也能迅速判断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接着,我让学生写出几组数来,通过观察寻找规律,在学生发现了规律后,我给他们报数,让他们判断两个数和的奇偶性。掌握了规律的学生能够迅速作出判断,他们终于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我借着学生的高兴劲儿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下面让我们加大难度,老师说出几个数,你能否迅速判断它们的积是奇数还是偶数?”刚才的成功体验极大鼓舞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异口同声回答道:“能!”。
三、结语
“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识的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制约着数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其它数学核心素养的高度,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发现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鼓舞学生主动探究的激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