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起步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刘彩霞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老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存在着教师作文难教,学生作文难写的问题,并且长期困扰着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而起步作文是解决小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小学生在起步作文阶段的作文过程不仅仅是构思立意、提炼素材、组织语言、品评鉴赏、修改完善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认知能力、心理特点渐趋成长的过程。提到起步作文,可能老师学生都要挠头。确实,要想让学生由低年级时只写几句通顺的话一下子过渡到要完成整篇习作,这个跨越还真有些大,不过是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他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入手。
首先,在低年级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东西、事件出发,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爱什么?按顺序说出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或者动作、神态等等。可由一个同学先说,然后师生共同补充。再把这些语言用文字写下来。如:《可爱的 》这个题目,题材很广,可以写人、写物。农村学生对于鸡、狗、猪、牛、马等动物非常熟悉,就可写一种动物,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先说出所写动物的大小、外貌、颜色、用途、以及动作,神态。再让学生动手写,这样,就不会出现提起笔无从入手的情况了。
其次,在各种活动中掌握写作素材。孩子们经过小学两年的学习、观察,脑子里积累了不少的材料和优美词句。可是由于刚进入三年级,习作要求由一、二年级时问答式,改成文章的格式,很不适应,对作文感到头疼,无所适从。因此作文教学时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材料,对学生作文相当重要。平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一些小制作,或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然后,将自己做这些事的经过、遇到的苦难、解决办法等说出来,并写下来。这样,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寓观察、想象、表达于操作之中,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积累了素材,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我学会了 》,让学生先动手,然后再进行动手写。我先让学生回家后认认真真地做一次家务劳动,第二天先让学生大家谈谈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教室进行归纳总结。再让学生动手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这些学生也会从自已的文章看到希望,兴趣也随之培养起来。
二、利用教材,进行仿写练习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点,准确把握课文的精彩处,有意识地让正处于作文起始阶段的学生“依样画葫芦”仿写同样方面的内容,把写作的难度降低一些,让“练”之快乐。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解决了写作时没有“下锅之米”的窘境,又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堂小练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克服了孩子们写作的恐惧感,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让写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比如,《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介绍一种动物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写:“我家养的小白兔真可爱!它的眼睛又大又红,好像两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它的耳朵又大又长,只要听见一点儿轻微的声音,就会“唰”地一下竖起来,灵巧地四面转动。它的嘴唇有三瓣,下唇一瓣。它的尾巴短短的,好像挂在屁股后面的小绒球。”通过这样的训练,将课文作为范文指导学生仿写,学习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扎实有效地进行了写作训练,达到了知识、能力转化的目的。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
三、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万般思绪,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我用科学的方法激励,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每次作文教学之前我都会让孩子们去观察体验与这次作文相关的事物和事情,必要时我会亲自给孩子们找材料。这样一来作文就不难了。学生的头脑当中只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章。同时,我让学生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四、注重批改,鼓励修改
认真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途径,特别是对刚学习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更应该精批细改。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认真批改才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习作基础,才能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我看完作文以后,不是直接在作文本上写批语,而是与学生当面交谈。跟学生共同念文稿,遇到要改的地方就停顿,首先纠正错别字,让学生当面订正,以加深印象。对不完善的地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没有”之类,让学生己去考虑。同时鼓励学生互相批改。全班学生编成批改小组交换批改。批改时每个学生先认真批改分给自己的作文,再交换复查,纠正批改中的不当之处,最后教师收阅。交换批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批改前教师要提出批改要求,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批改后要检查批改情况,进行总结讲评。自批自改是进一步放手让学生批改。当学生经过互相批改、示范批改等批改训练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了。学生自批自改后,教师要进行检查,或普遍查阅,或重点抽查。对批改得好的,要表扬;对敷衍了事的,要进行教育,并要求敷衍者继续修改,直到改好为止。这种批改方法既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又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
总之,面对“起步作文”这只拦路虎,只要善于思考、勇于尝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相信我们的学生作文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一、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他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入手。
首先,在低年级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东西、事件出发,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喜爱什么?按顺序说出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用途或者动作、神态等等。可由一个同学先说,然后师生共同补充。再把这些语言用文字写下来。如:《可爱的 》这个题目,题材很广,可以写人、写物。农村学生对于鸡、狗、猪、牛、马等动物非常熟悉,就可写一种动物,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先说出所写动物的大小、外貌、颜色、用途、以及动作,神态。再让学生动手写,这样,就不会出现提起笔无从入手的情况了。
其次,在各种活动中掌握写作素材。孩子们经过小学两年的学习、观察,脑子里积累了不少的材料和优美词句。可是由于刚进入三年级,习作要求由一、二年级时问答式,改成文章的格式,很不适应,对作文感到头疼,无所适从。因此作文教学时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材料,对学生作文相当重要。平时,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搞一些小制作,或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然后,将自己做这些事的经过、遇到的苦难、解决办法等说出来,并写下来。这样,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寓观察、想象、表达于操作之中,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积累了素材,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如:《我学会了 》,让学生先动手,然后再进行动手写。我先让学生回家后认认真真地做一次家务劳动,第二天先让学生大家谈谈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教室进行归纳总结。再让学生动手写。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这些学生也会从自已的文章看到希望,兴趣也随之培养起来。
二、利用教材,进行仿写练习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进行读写结合的点,准确把握课文的精彩处,有意识地让正处于作文起始阶段的学生“依样画葫芦”仿写同样方面的内容,把写作的难度降低一些,让“练”之快乐。这样的小练笔,不仅解决了写作时没有“下锅之米”的窘境,又让课文的理解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水融相交。更重要的是这种课堂小练笔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克服了孩子们写作的恐惧感,激发了写作的兴趣,让写作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比如,《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在学习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应该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介绍一种动物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比如,有的学生这样写:“我家养的小白兔真可爱!它的眼睛又大又红,好像两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它的耳朵又大又长,只要听见一点儿轻微的声音,就会“唰”地一下竖起来,灵巧地四面转动。它的嘴唇有三瓣,下唇一瓣。它的尾巴短短的,好像挂在屁股后面的小绒球。”通过这样的训练,将课文作为范文指导学生仿写,学习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扎实有效地进行了写作训练,达到了知识、能力转化的目的。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
三、阅读丰富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心中纵有万般思绪,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我用科学的方法激励,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每次作文教学之前我都会让孩子们去观察体验与这次作文相关的事物和事情,必要时我会亲自给孩子们找材料。这样一来作文就不难了。学生的头脑当中只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章。同时,我让学生开辟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采取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及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
四、注重批改,鼓励修改
认真批改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途径,特别是对刚学习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更应该精批细改。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认真批改才能为学习打下良好的习作基础,才能不断提高其写作能力。我看完作文以后,不是直接在作文本上写批语,而是与学生当面交谈。跟学生共同念文稿,遇到要改的地方就停顿,首先纠正错别字,让学生当面订正,以加深印象。对不完善的地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这儿怎么样”“这儿说清楚没有”之类,让学生己去考虑。同时鼓励学生互相批改。全班学生编成批改小组交换批改。批改时每个学生先认真批改分给自己的作文,再交换复查,纠正批改中的不当之处,最后教师收阅。交换批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批改前教师要提出批改要求,批改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批改后要检查批改情况,进行总结讲评。自批自改是进一步放手让学生批改。当学生经过互相批改、示范批改等批改训练后,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批改自己的作文了。学生自批自改后,教师要进行检查,或普遍查阅,或重点抽查。对批改得好的,要表扬;对敷衍了事的,要进行教育,并要求敷衍者继续修改,直到改好为止。这种批改方法既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又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习惯。
总之,面对“起步作文”这只拦路虎,只要善于思考、勇于尝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注重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让学生从“厌写”变“乐写”,相信我们的学生作文一定会有一个良好的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