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家庭教育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作者】 吕 凤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打金街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幼儿期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人际交往活动是培养幼儿社会性的重要途径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重要、有效的教育资源,应当注重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交往能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心理学家把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适应具有与他人保持正常关系、进行交往的能力作为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孩子在家庭中活动的时间很多,但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居住环境越来越封闭、社会中偶发的不安全时间,导致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让幼儿失去了不少人际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孤僻、霸道、独行、胆怯、任性等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幼儿是在与环境和人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发展的,适宜的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幼儿需要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成人的关怀、接纳、尊重、激励。幼儿需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安全、温暖与支持;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如何让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我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家庭交往环境,给孩子提供模仿学习的榜样
家庭生活是温暖而甜美的,培养幼儿社交能力首先要做的是使幼儿与家庭成员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幼儿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心理期待。平等和谐的关系来自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不仅仅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孩子也应该关注和关爱父母,试着去体谅关心父母。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父母还要特别注意成人间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因为父母的一言一形往往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正面的形象和学习模仿的榜样。在中央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每天,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总忘不了给婆婆端来一盆热水,让老人家暖暖脚,舒舒心,站在一旁的孩子深受触动,双手端着一大盆清水,带着纯真的童音朝着母亲边走边喊:“妈妈,洗脚……”当看到稚嫩的孩子懂得为妈妈打一盆洗脚水时,我们明白了言传身教的意义,看见了爱在这里传递。这则公益广告可以说是一则百看不厌的广告,它也生动地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关爱,光靠口头教育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父母要以自身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社交榜样.父母对待孩子及其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往往也成为孩子对待家长和同伴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为幼儿创造各种各样的交往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交往的面更广,他们渴望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幼儿的社交能力仅仅局限于家长、教师、同伴这个近距离的系统中是远远不够的,幼儿的交往范围还有更大的社会大舞台。父母要多抽时间跟幼儿交流,真心诚意的和孩子交朋友,尽可能多的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让幼儿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亲戚、长辈交往,多给幼儿提供交朋友的机会,克服怕生的心理,让幼儿学会宽容别人,爱护别人,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我们应该从日常小事开始,逐步拓展幼儿的交往空间,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家长还可以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子伴到家里来作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和分享自己的快乐。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让孩子试着去照顾自己的好朋友。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三、教给幼儿基本的交往规则、技巧,让孩子乐意与人交往
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为了让孩子在交往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培养孩子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语言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向捉迷藏,而自己却想玩过家家。此时就要教育孩子学着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才能结交到更多的同伴个朋友,使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总之,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精心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愿望,教给他们的交往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刘万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合肥.2014年.
[2]王文岭. 《幼儿园的社会与科学教育活动》[M]. 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11年.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交往能力
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心理学家把幼儿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适应具有与他人保持正常关系、进行交往的能力作为衡量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孩子在家庭中活动的时间很多,但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居住环境越来越封闭、社会中偶发的不安全时间,导致了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让幼儿失去了不少人际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孤僻、霸道、独行、胆怯、任性等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要的基本理念之一:幼儿是在与环境和人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发展的,适宜的环境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幼儿需要良好的精神氛围和人际关系,需要成人的关怀、接纳、尊重、激励。幼儿需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感受到安全、温暖与支持;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言行举止是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如何让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关注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我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创设平等和谐的家庭交往环境,给孩子提供模仿学习的榜样
家庭生活是温暖而甜美的,培养幼儿社交能力首先要做的是使幼儿与家庭成员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幼儿对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心理期待。平等和谐的关系来自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不仅仅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关爱,孩子也应该关注和关爱父母,试着去体谅关心父母。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要让孩子敢说、爱说,有机会说话。适当地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某些议论,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与成人交往。父母还要特别注意成人间交往的态度和行为,因为父母的一言一形往往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家长应该给孩子树立正面的形象和学习模仿的榜样。在中央台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将爱心传递下去》:每天,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总忘不了给婆婆端来一盆热水,让老人家暖暖脚,舒舒心,站在一旁的孩子深受触动,双手端着一大盆清水,带着纯真的童音朝着母亲边走边喊:“妈妈,洗脚……”当看到稚嫩的孩子懂得为妈妈打一盆洗脚水时,我们明白了言传身教的意义,看见了爱在这里传递。这则公益广告可以说是一则百看不厌的广告,它也生动地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关爱,光靠口头教育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父母要以自身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社交榜样.父母对待孩子及其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往往也成为孩子对待家长和同伴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为幼儿创造各种各样的交往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交往的面更广,他们渴望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幼儿的社交能力仅仅局限于家长、教师、同伴这个近距离的系统中是远远不够的,幼儿的交往范围还有更大的社会大舞台。父母要多抽时间跟幼儿交流,真心诚意的和孩子交朋友,尽可能多的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让幼儿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大胆地表现自己,培养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亲戚、长辈交往,多给幼儿提供交朋友的机会,克服怕生的心理,让幼儿学会宽容别人,爱护别人,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我们应该从日常小事开始,逐步拓展幼儿的交往空间,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家长还可以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让孩子到外面去串门,找小伙伴玩耍,也应该允许自己的孩子邀请小伙子伴到家里来作客。家长可以指导孩子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家里买了新的玩具,家长可提醒孩子请邻居家的孩子来和分享自己的快乐。别的小朋友上门来玩耍,家长要讲表示欢迎的话,让孩子试着去照顾自己的好朋友。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和小朋友们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到和同伴交往的乐趣。
三、教给幼儿基本的交往规则、技巧,让孩子乐意与人交往
交往是双方互动的过程。为了让孩子在交往中得到快乐,家长应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培养孩子礼貌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平等待人。父母应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等,告诉孩子只有懂得礼貌的人,别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才肯把心爱的玩具给他玩。对孩子在活动中礼貌语言用得好的时候,要及时进行鼓励表扬,强化孩子的礼貌行为,形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交往中,遇到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长应教育孩子学会忍让,与同伴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例如,几个孩子在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大家都向捉迷藏,而自己却想玩过家家。此时就要教育孩子学着克制自己的愿望,和同伴们一起高高兴兴地玩捉迷藏的游戏。这样才能结交到更多的同伴个朋友,使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孩子们在交往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困难,家长不仅要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还应支持孩子帮助其他的朋友克服困难,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总之,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精心培养,幼儿交往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优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愿望,教给他们的交往技能,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刘万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合肥.2014年.
[2]王文岭. 《幼儿园的社会与科学教育活动》[M]. 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