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身先士卒,主动作文——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作者】 周 芹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定水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作文即做人,写好了作文就能做好了人!”。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甚大,乃至长大后也选择了念中文系。可是当我真的成为一名中学语文一线老师后才发现,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其实真的不那么简单!随着当前作文在语文考试总分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作文教学成了语文老师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结合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在这里也粗浅地谈谈个人看法:
一、形式多样的激发学生爱文兴趣
(一)利用已有条件将学生的阅读积累落到实处。
我在平时一般是这样给学生指明阅读途径的。1.课本中很多都是名家名品或经典范文。2.将练习资料、考试试卷上的阅读题当作一次难得的阅读机会。每每这样的阅读材料都是经过老师精心选过的,作者或许并非名家但很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能和我们的内心激起共鸣。3.每期必须完成教材中名著导读里推荐的名著阅读的前提下,每位同学可以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自己喜欢的书籍来阅读。根据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差异性来看,只要所有学生能将以上三种阅读都落到实处,阅读量也不算小了,也能让老师实实在在的监管到学生的阅读积累不会华而不实。
(二)开展好阅读“分享课”和“活动课”。
每月开展一次“阅读分享课”。在课上学生们先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组内阅读分享然后再由每组推举出一名代表进行班内分享。分享内容为:文章的主题、大概内容,摘抄的好词佳句,这篇文章写作上生活上提供给自己借鉴的地方在哪里等。每当有值得讨论的题材,老师应该提出来让全班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将全班讨论后的结果记录在阅读写作笔记本上。这样,学生们在各自的阅读体验中相互交流相互取舍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阅读积累量。
每期组织相应的阅读活动课。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式的如课文文学常识问答,本期文学名著知识多少?评选阅读先进小组等,也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分享式的如与文学相关的才艺表演,优秀学生作文展评等。
二、教会学生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一)将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起来。
好词和佳句是两个概念。好词就是优美的词语,佳句就是对某种事物的描写和表达生动准确的句子。反复品读积累的词句,体会作者运用词汇的妙处,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就会在自己的写作中适当模仿运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语言更生动。我平时鼓励学生模仿优秀的文章,也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将自己平时摘抄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并不是为了倡导学生做假而是让学生遵循先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然后再模仿最后再自我创新的学习规律。
(二)学好技法,精巧构思。
语文中的表现手法比较多,很多学生容易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混淆不分。所以,老师有必要系统性的先给孩子们上上这方面的“知识课”。并非一定要到了初三才做系统性的归纳,最好是在初一时就总结成表册印发给学生。这样,在学生阅读时就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化。我平时还要求学生们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按表现手法进行分类以便在以后的专题写作训练中能进行比较阅读。
写作也是一门精巧的活儿,题目,开头,结尾都应当好好的设计。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我们都应该力求别具一格。我们每次在批改试卷时总感叹学生在同一个题目下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没有对自己的文章精心设计。所以我常常教会学生一些如写题记、小标题式作文等写作的小技巧。作文中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这样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有勾连文意、提示内容的作用。作文外在形式的新颖化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作文的态度,最终也成为其屡试不爽的得分杀手锏。
三、让习作常态化
(一)坚持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一次过节或放假,每一次观光旅行的经历,每一次受伤,每一次感动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当然能“为有源头活水来”了。
(二)定期练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我的定期作文训练是具有针对性的,每次要求只用一至两种表现手法。
除了定期的作文训练外,我总是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文字拿给我看,我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作文中存在的优缺点针对性的指明,然后再次让学生下去修改。当然,班上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经过一学期的一对一课后作文教学,有的学生可能已能熟练掌握好些表现手法了,而有的学生却才学会运用修辞将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但这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写作上的一步步变化也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四、老师应做好引导和示范工作
(一)课文教学中始终贯穿“写作”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实际上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教材,可以作为学生写作水平有效提升的文本借鉴,关键在于执教者能否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的教材上的文章其实不少,时隔多年后还能记住几篇?挖空心思的去分析机构层次,提炼中心、主旨还不如让学生通过这个活例子来学会某种写作手法或技巧。如果语文老师有了这样的理念,那么朱自清的《春》就成了让孩子们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多角度进行描写”的范文,贾平凹的《风雨》就成了让学生们学会“侧面描写,奇妙烘托”的标本……。课文往往是学生最愿意去弄懂也最愿意去模仿的材料了,带着作文教学的目的去做,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绝妙效果。
(二)正确评价学生作文并多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作文,让学生在评别人的作文时自省,也让学生在评别人作文时能自勉。有优秀的学生作文,进步的学生的作文,都要拿来尽可能的全班念读或张贴在班级宣传栏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习作比赛,对于获奖的同学要当众表扬。或许一次小小的鼓励,一颗从此爱上作文的种子就此孕育!
(三)多写“下水”作文,和学生感同身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我们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要求学生们写,我们自己也应该做表率和学生一起写。记得有一次以“回忆童年”为话题的作文训练,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当堂写作。尔后的写作活动课中,有许多同学从我文章的结构安排,详略选材,到融情于景写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夸奖。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同学还郑重其事的指出文中有几处语言过于沉重、伤感的缺点,说这样大煞了美好童年的风景!总之,老师参与进去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中学会如何写作。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当前孩子们生活体验少,情感淡泊的窘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选择逃避;语文老师应该身先士卒,主动作文,引导孩子们喜欢阅读喜欢作文。毕竟,作文即做人,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形式多样的激发学生爱文兴趣
(一)利用已有条件将学生的阅读积累落到实处。
我在平时一般是这样给学生指明阅读途径的。1.课本中很多都是名家名品或经典范文。2.将练习资料、考试试卷上的阅读题当作一次难得的阅读机会。每每这样的阅读材料都是经过老师精心选过的,作者或许并非名家但很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能和我们的内心激起共鸣。3.每期必须完成教材中名著导读里推荐的名著阅读的前提下,每位同学可以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借自己喜欢的书籍来阅读。根据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差异性来看,只要所有学生能将以上三种阅读都落到实处,阅读量也不算小了,也能让老师实实在在的监管到学生的阅读积累不会华而不实。
(二)开展好阅读“分享课”和“活动课”。
每月开展一次“阅读分享课”。在课上学生们先以分组的形式进行组内阅读分享然后再由每组推举出一名代表进行班内分享。分享内容为:文章的主题、大概内容,摘抄的好词佳句,这篇文章写作上生活上提供给自己借鉴的地方在哪里等。每当有值得讨论的题材,老师应该提出来让全班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将全班讨论后的结果记录在阅读写作笔记本上。这样,学生们在各自的阅读体验中相互交流相互取舍从而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阅读积累量。
每期组织相应的阅读活动课。活动课的形式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式的如课文文学常识问答,本期文学名著知识多少?评选阅读先进小组等,也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分享式的如与文学相关的才艺表演,优秀学生作文展评等。
二、教会学生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一)将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起来。
好词和佳句是两个概念。好词就是优美的词语,佳句就是对某种事物的描写和表达生动准确的句子。反复品读积累的词句,体会作者运用词汇的妙处,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学生就会在自己的写作中适当模仿运用,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写作语言更生动。我平时鼓励学生模仿优秀的文章,也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将自己平时摘抄的好词佳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并不是为了倡导学生做假而是让学生遵循先知道什么是好文章然后再模仿最后再自我创新的学习规律。
(二)学好技法,精巧构思。
语文中的表现手法比较多,很多学生容易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混淆不分。所以,老师有必要系统性的先给孩子们上上这方面的“知识课”。并非一定要到了初三才做系统性的归纳,最好是在初一时就总结成表册印发给学生。这样,在学生阅读时就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化。我平时还要求学生们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按表现手法进行分类以便在以后的专题写作训练中能进行比较阅读。
写作也是一门精巧的活儿,题目,开头,结尾都应当好好的设计。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我们都应该力求别具一格。我们每次在批改试卷时总感叹学生在同一个题目下大同小异,缺乏新意,没有对自己的文章精心设计。所以我常常教会学生一些如写题记、小标题式作文等写作的小技巧。作文中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一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这样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有勾连文意、提示内容的作用。作文外在形式的新颖化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作文的态度,最终也成为其屡试不爽的得分杀手锏。
三、让习作常态化
(一)坚持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一次过节或放假,每一次观光旅行的经历,每一次受伤,每一次感动等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其实大家身边都有好多耳闻目睹的事值得写,如果平时都注意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时当然能“为有源头活水来”了。
(二)定期练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我的定期作文训练是具有针对性的,每次要求只用一至两种表现手法。
除了定期的作文训练外,我总是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有感而发的文字拿给我看,我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作文中存在的优缺点针对性的指明,然后再次让学生下去修改。当然,班上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经过一学期的一对一课后作文教学,有的学生可能已能熟练掌握好些表现手法了,而有的学生却才学会运用修辞将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但这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在写作上的一步步变化也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高。
四、老师应做好引导和示范工作
(一)课文教学中始终贯穿“写作”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实际上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教材,可以作为学生写作水平有效提升的文本借鉴,关键在于执教者能否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学习实践。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学的教材上的文章其实不少,时隔多年后还能记住几篇?挖空心思的去分析机构层次,提炼中心、主旨还不如让学生通过这个活例子来学会某种写作手法或技巧。如果语文老师有了这样的理念,那么朱自清的《春》就成了让孩子们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多角度进行描写”的范文,贾平凹的《风雨》就成了让学生们学会“侧面描写,奇妙烘托”的标本……。课文往往是学生最愿意去弄懂也最愿意去模仿的材料了,带着作文教学的目的去做,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绝妙效果。
(二)正确评价学生作文并多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批改作文,让学生在评别人的作文时自省,也让学生在评别人作文时能自勉。有优秀的学生作文,进步的学生的作文,都要拿来尽可能的全班念读或张贴在班级宣传栏里。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习作比赛,对于获奖的同学要当众表扬。或许一次小小的鼓励,一颗从此爱上作文的种子就此孕育!
(三)多写“下水”作文,和学生感同身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我们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要求学生们写,我们自己也应该做表率和学生一起写。记得有一次以“回忆童年”为话题的作文训练,我和同学们一起在教室里当堂写作。尔后的写作活动课中,有许多同学从我文章的结构安排,详略选材,到融情于景写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夸奖。最难能可贵的是有同学还郑重其事的指出文中有几处语言过于沉重、伤感的缺点,说这样大煞了美好童年的风景!总之,老师参与进去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能让学生在活生生的例子中学会如何写作。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当前孩子们生活体验少,情感淡泊的窘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选择逃避;语文老师应该身先士卒,主动作文,引导孩子们喜欢阅读喜欢作文。毕竟,作文即做人,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