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途径及对策
【作者】 杨 帆
【机构】 四川省蓬安县柳滩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效课堂,通俗的说,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知识面更广,能力提升的更快。构建高效历史课堂需从课堂设计入手,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基础的同时,还要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让不同学生“各尽所能”,共同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夯实基础;精心设计;构建体系;注重运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给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竟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是所有初中历史教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40分钟的高效呢?它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
一、夯实基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落实好三维目标,其中我们应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当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抓,在此基础上才能循序提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永远是中考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题目的设计,即变式、拓展、深化,其根据在教材中,离开教材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记忆更为重要。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条件之一要看基础知识落实得怎样。如: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及影响或者评价。当然,我们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重要知识,就要采用新颖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每节课上,我的具体做法是:
1、预习。老师在上课前,让学生把上课的一切资料和用具准备好,利用2-3分钟的时间预习或回忆,将要或已经学过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自学。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边读边写,边写边记,边记边思,边思边交流,找出疑难共同解决。
3、检查。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进行的内容,检查预习或复习的情况,口头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将知识串成线,构成面。只有学生自主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理清内在的线索,才能在新的环境下灵活运用。扎实的基础为高效的课堂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一环。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跳跃或间接式前进。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有张有弛,有快有慢,有动有静,及时训练,思维升华,拓展新知,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1、导入要激发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我先播放韦唯演唱的《关东魂》:苍茫的关东大地,古老的沃土关东,长存着我的爱,长存着我的根。在慷慨悲壮的旋律中,我设问:古老的关东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的土地,而日本是带着怎样的动机,凭借哪些有利条件吞并我国的关东?这样很自然的引出新课《九一八事变》。
2、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要精心设计,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尽量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训练习题要有广度和深度,同时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间的过度、衔接
3、教学时间的分配要合理。既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又要规定巩固的时间。让他们在慢慢认知的同时懂得如何争分夺秒,成为最先学会的带头人。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避免偷懒的学生浪费时间。节奏快慢适中,前后紧密连贯。
4、提供交流与展示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的思维成果,并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如:学生的口头回答;在黑板上书写;传阅自己的试卷;小组件竞赛;小组内合作等。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助意识,团结协作,共同上进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凝聚诞生希望。每节课都不能缺少这个环节,这对学生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更是高效课堂的真实体现。
5、教师评价要得当。要优化课堂,就要对学生的劳动进行评价。评价不能仅用分数,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是:1、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2、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每一个分数都要有分量、有意义。我们在评价学生时最好不要仅用分数,一个眼神就能给她很多肯定与鼓励,一个手势能让他很自信,对他点点头表示她很优秀,一句真诚的忠告,会让他更加的努力…评价的唯一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发展,哪怕她每一次都不及格或不优秀,只要有进步,就要对他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让他们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三、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历史人物的事迹。把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创造历史的光辉业绩引入课堂,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成了摆谈灵活的历史人物故事的座谈会。同时,还要十分重视挖掘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当今时代人们关心的话题与历史相对照,在分析评价中深化对历史基础知识与现实的理解,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能受到政治上、理论上、审美上的思想教育,从而深化历史学科的内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传道—─授业——解惑,现代的历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在“积能”和“育人”,不仅要客观的再现历史真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在其他学科的社会生活中的迁移。所以配合教学“到博物馆或遗址参观考察”或“采访老人”或“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或“角色扮演”或“观看电影”或“举办知识竞赛”等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习历史的学生都会觉得历史知识比较零碎,杂乱,繁多,难以理解,理不清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形成整体认识。40钟的课堂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一节课的知识最好的体现方式是板书设计,它能呈现一位授课教师的基本思路与意图,展示知识整合和的基本框架,将知识由点-线-面-网连贯起来,同时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我们复习美国近代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简表复习基础知识,再利用比较的记忆方法。
相同点:(1)背景 (2)方式 (3)性质 (4)意义
不同点:背景上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历史知识,而且不容易混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
五、淡化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的成长
任何一节课,要想上得高效,不能只关注学生以前和现在及将来的成绩,如果你仅以成绩衡量学生是否优秀,你就不能让更多的学生投入最多的精力在你的课堂上,也无法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你排的活动中,更不能完成你所设计的内容,因此,要淡化成绩,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
高效的课堂也不是不看成绩,但一个班的成绩好坏不是一个老师拼命讲授的结果,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1、班主任的管理水平;2、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3、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4、学校的评价制度等。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想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收获优异的成绩,可惜付出与成绩并非一定成正比。课堂的效率不是某个人急于求成的结果,而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与每一位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阻力,及时帮助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成了你忠实的信徒,你还担心他学习成绩吗?如果有些老师抱怨这不好,那不好,还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那样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不能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中说:每一个学生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会表现出某种才能,这种才能使他能够在某一门学科上取得突出的成绩。老师布置的不同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才能不断的得到发展,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他的观点旨在提醒我们,多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更好的教学提高质量。
关键词:高效课堂;夯实基础;精心设计;构建体系;注重运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给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究竟如何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是所有初中历史教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那么怎样做才能实现40分钟的高效呢?它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呢?
一、夯实基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落实好三维目标,其中我们应把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当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抓,在此基础上才能循序提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永远是中考天平上最重要的砝码。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题目的设计,即变式、拓展、深化,其根据在教材中,离开教材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记忆更为重要。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条件之一要看基础知识落实得怎样。如: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及影响或者评价。当然,我们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重要知识,就要采用新颖的方法,如多媒体教学。学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在每节课上,我的具体做法是:
1、预习。老师在上课前,让学生把上课的一切资料和用具准备好,利用2-3分钟的时间预习或回忆,将要或已经学过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自学。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边读边写,边写边记,边记边思,边思边交流,找出疑难共同解决。
3、检查。教师根据本节课要进行的内容,检查预习或复习的情况,口头回答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将知识串成线,构成面。只有学生自主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理清内在的线索,才能在新的环境下灵活运用。扎实的基础为高效的课堂提供了重要的前提。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流畅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成绩的关键一环。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跳跃或间接式前进。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有张有弛,有快有慢,有动有静,及时训练,思维升华,拓展新知,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1、导入要激发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设计非常重要。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我先播放韦唯演唱的《关东魂》:苍茫的关东大地,古老的沃土关东,长存着我的爱,长存着我的根。在慷慨悲壮的旋律中,我设问:古老的关东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的土地,而日本是带着怎样的动机,凭借哪些有利条件吞并我国的关东?这样很自然的引出新课《九一八事变》。
2、教学内容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要精心设计,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尽量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训练习题要有广度和深度,同时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间的过度、衔接
3、教学时间的分配要合理。既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又要规定巩固的时间。让他们在慢慢认知的同时懂得如何争分夺秒,成为最先学会的带头人。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避免偷懒的学生浪费时间。节奏快慢适中,前后紧密连贯。
4、提供交流与展示的舞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他们的思维成果,并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如:学生的口头回答;在黑板上书写;传阅自己的试卷;小组件竞赛;小组内合作等。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帮互助意识,团结协作,共同上进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凝聚诞生希望。每节课都不能缺少这个环节,这对学生的全面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更是高效课堂的真实体现。
5、教师评价要得当。要优化课堂,就要对学生的劳动进行评价。评价不能仅用分数,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的建议是:1、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2、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每一个分数都要有分量、有意义。我们在评价学生时最好不要仅用分数,一个眼神就能给她很多肯定与鼓励,一个手势能让他很自信,对他点点头表示她很优秀,一句真诚的忠告,会让他更加的努力…评价的唯一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发展,哪怕她每一次都不及格或不优秀,只要有进步,就要对他进行合理准确的评价,让他们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三、注重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穿插历史人物的事迹。把英雄人物的事迹,以及创造历史的光辉业绩引入课堂,让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成了摆谈灵活的历史人物故事的座谈会。同时,还要十分重视挖掘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把当今时代人们关心的话题与历史相对照,在分析评价中深化对历史基础知识与现实的理解,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还能受到政治上、理论上、审美上的思想教育,从而深化历史学科的内涵。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传道—─授业——解惑,现代的历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在“积能”和“育人”,不仅要客观的再现历史真面目,理清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这种能力在其他学科的社会生活中的迁移。所以配合教学“到博物馆或遗址参观考察”或“采访老人”或“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或“角色扮演”或“观看电影”或“举办知识竞赛”等教学方式。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习历史的学生都会觉得历史知识比较零碎,杂乱,繁多,难以理解,理不清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形成整体认识。40钟的课堂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体系,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一节课的知识最好的体现方式是板书设计,它能呈现一位授课教师的基本思路与意图,展示知识整合和的基本框架,将知识由点-线-面-网连贯起来,同时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我们复习美国近代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简表复习基础知识,再利用比较的记忆方法。
相同点:(1)背景 (2)方式 (3)性质 (4)意义
不同点:背景上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容易掌握历史知识,而且不容易混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
五、淡化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的成长
任何一节课,要想上得高效,不能只关注学生以前和现在及将来的成绩,如果你仅以成绩衡量学生是否优秀,你就不能让更多的学生投入最多的精力在你的课堂上,也无法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你排的活动中,更不能完成你所设计的内容,因此,要淡化成绩,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
高效的课堂也不是不看成绩,但一个班的成绩好坏不是一个老师拼命讲授的结果,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1、班主任的管理水平;2、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3、学生本身的认知水平;4、学校的评价制度等。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想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收获优异的成绩,可惜付出与成绩并非一定成正比。课堂的效率不是某个人急于求成的结果,而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与每一位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阻力,及时帮助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成了你忠实的信徒,你还担心他学习成绩吗?如果有些老师抱怨这不好,那不好,还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那样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不能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中说:每一个学生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会表现出某种才能,这种才能使他能够在某一门学科上取得突出的成绩。老师布置的不同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才能不断的得到发展,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课堂教学,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他的观点旨在提醒我们,多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更好的教学提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