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培养世界的人
【作者】 杨孟孟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孔戈庄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将给中国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它必将引起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文章合为时而著”,教学也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进行自我调整。作为历史教学应根据这一趋势将培养世界公民作为自我定位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教育发展的需要。
培养世界公民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
“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是历史学科功能之一,它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等,来了解过去的事情,帮助了解今天的形势。“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熟悉世界经济规则和通晓世界历史的人才,需要大量的“放眼看世界的人”。作为浓缩了人类社会发展精华的历史学科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历史教育应扬己之长,自觉肩负起培养世界公民的历史责任。
培养世界公民是被一些发达国家证明了的经验之一
“日本大纲把‘国际化’放在首位,提出培养适应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历史教育要以日本史与世界史的统一掌握为目的,使日本人觉悟到自己是世界中的日本人。法国在‘国际化’问题上也有值得肯定借鉴之,它指出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得了解世界’,‘了解不同文化的世界’,‘并创造人民间充分对话的条件’”。①国家之间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日、法两国“国际化”的要求及由此所培养的国际化的意识无疑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这一做法对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培养世界公民是历史现实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但近代以来落伍了。过去我们对中国影响世界说得多,对于外国如何影响中国说得很少,我们的目光往往局限于国内,与当时世界大舞台联系不紧。”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这个结局,对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和世界和平事业都不可取。”因此历史教学应自觉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自觉进行调适,“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现代中国人,而且要培养学生为世界美好的未来而奉献的自觉意识,使起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世界公民”。②
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在历史知识的联系中培养世界公民意识
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连续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也包括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还包括中外史的联系。历史就是在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中前进的。如:讲到圆明园“修筑时为中西合壁的作品。它是由意大利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监造,而由中国工匠施工完成的。在总体规划上,主要采用欧洲传统的几何构图,又局部采用了中国式的自然景致。园中既有兼采意大利和法国巴罗克风格宫殿建筑,又有中国式的假山与池塘;一面式欧洲式的大狮子雄距楼阁之前,一面是中国式的十二生肖青铜雕像铸成的喷泉,可以说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③建成后在中国影响、产生了综合中西画法的画派,在西方“传教士王至诚盛赞圆明园的书札《中国皇帝游宫写照》(1743年)在西方不胫而走,正好为欧洲崇尚自然、追求‘不规则之美’的新园林运动推波助澜。当时甚至出现了一些探讨中国园林设计的专门书籍……”④就是这个誉满中外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这样通过圆明园就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联系起来,将中国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联系起来学生所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联系的观点、培养了全球的意识。
在历史知识的补充中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
历史是悠久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历史教材编写时就具有很大的浓缩性、跨越性。这就给教师授课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北师大版五四学制教材世界历史地图册第一册第13页“阿拉伯的扩张”一图中阿拉伯在中亚与唐朝接壤,教师就可补充怛罗斯战役。“公元751年,唐安西都护高仙芝出兵石国,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地区)向大食求援,大食驻扎呼罗珊的总督派大将萨利赫派兵救援,双方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遭遇。两军对峙五天五夜,不分胜负,后来唐军因突厥葛罗禄部倒戈而溃败。⑤”怛罗斯战役后一些被俘的唐兵被押至撒马尔罕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厂。因此怛罗斯战役不仅奠定了唐、阿拉伯的疆界,而且使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西方。这些补充材料是一座桥梁,架通了中外史之间的联系,架通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
在教师的“秉笔直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传统即客观的记录、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修饰、不隐讳。现行的一些提法是很应该反思的。如因商高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就主张用商高定理代替给出了详细证明的毕德哥拉斯定理。再如一提到中国文明就大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分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却看不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却看不到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与由此导致的民族耻辱。这些提法、做法无疑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与世界,不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养成。
乌什斯基曾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言行、教师的观点直接影响者学生正确观点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师应发扬“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将历史事实客观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与世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短处,取人之长补给之短,扬长补短,发展自我。这样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比较是找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点,如讲完日本明治维新后,我们可以将其与戊戌变法在背景、内容、结果、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认识到同样是改革,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明治维新由于欧美列强忙于国内事务无暇东顾而成功,而于1898年进行的戊戌变法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掠夺殖民地的需要而加紧侵略中国而失败。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外部因素、世界的影响也是成败的原因,进行经济建设、进行国际贸易应全盘考虑各种因素,使学生养成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的思维方式与习惯。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素质?素质就是在将所学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我们的历史教学如能达到此目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席卷全球,迫切需要大量的世界性人才。历史教师乃至全体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②摘自《从中法日历史教学大纲的比较看能力的培养》作者:兰红《山东教育》2001年17期
③④⑤摘自张国刚著《中西文明的碰撞》第132、165、4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培养世界公民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
“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是历史学科功能之一,它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等,来了解过去的事情,帮助了解今天的形势。“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中。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熟悉世界经济规则和通晓世界历史的人才,需要大量的“放眼看世界的人”。作为浓缩了人类社会发展精华的历史学科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历史教育应扬己之长,自觉肩负起培养世界公民的历史责任。
培养世界公民是被一些发达国家证明了的经验之一
“日本大纲把‘国际化’放在首位,提出培养适应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历史教育要以日本史与世界史的统一掌握为目的,使日本人觉悟到自己是世界中的日本人。法国在‘国际化’问题上也有值得肯定借鉴之,它指出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得了解世界’,‘了解不同文化的世界’,‘并创造人民间充分对话的条件’”。①国家之间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日、法两国“国际化”的要求及由此所培养的国际化的意识无疑对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这一做法对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培养世界公民是历史现实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但近代以来落伍了。过去我们对中国影响世界说得多,对于外国如何影响中国说得很少,我们的目光往往局限于国内,与当时世界大舞台联系不紧。”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这个结局,对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和世界和平事业都不可取。”因此历史教学应自觉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改革,自觉进行调适,“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现代中国人,而且要培养学生为世界美好的未来而奉献的自觉意识,使起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世界公民”。②
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在历史知识的联系中培养世界公民意识
历史的特点之一就是连续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也包括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还包括中外史的联系。历史就是在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中前进的。如:讲到圆明园“修筑时为中西合壁的作品。它是由意大利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监造,而由中国工匠施工完成的。在总体规划上,主要采用欧洲传统的几何构图,又局部采用了中国式的自然景致。园中既有兼采意大利和法国巴罗克风格宫殿建筑,又有中国式的假山与池塘;一面式欧洲式的大狮子雄距楼阁之前,一面是中国式的十二生肖青铜雕像铸成的喷泉,可以说世界园林史上的杰作。”③建成后在中国影响、产生了综合中西画法的画派,在西方“传教士王至诚盛赞圆明园的书札《中国皇帝游宫写照》(1743年)在西方不胫而走,正好为欧洲崇尚自然、追求‘不规则之美’的新园林运动推波助澜。当时甚至出现了一些探讨中国园林设计的专门书籍……”④就是这个誉满中外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这样通过圆明园就将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联系起来,将中国文化史与世界文化史联系起来学生所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联系的观点、培养了全球的意识。
在历史知识的补充中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
历史是悠久的,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历史教材编写时就具有很大的浓缩性、跨越性。这就给教师授课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如北师大版五四学制教材世界历史地图册第一册第13页“阿拉伯的扩张”一图中阿拉伯在中亚与唐朝接壤,教师就可补充怛罗斯战役。“公元751年,唐安西都护高仙芝出兵石国,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地区)向大食求援,大食驻扎呼罗珊的总督派大将萨利赫派兵救援,双方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遭遇。两军对峙五天五夜,不分胜负,后来唐军因突厥葛罗禄部倒戈而溃败。⑤”怛罗斯战役后一些被俘的唐兵被押至撒马尔罕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厂。因此怛罗斯战役不仅奠定了唐、阿拉伯的疆界,而且使中国的造纸术传到了西方。这些补充材料是一座桥梁,架通了中外史之间的联系,架通了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
在教师的“秉笔直书”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秉笔直书”是史家的传统即客观的记录、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修饰、不隐讳。现行的一些提法是很应该反思的。如因商高提出“勾三股四弦五”就主张用商高定理代替给出了详细证明的毕德哥拉斯定理。再如一提到中国文明就大谈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四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分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却看不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人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却看不到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与由此导致的民族耻辱。这些提法、做法无疑不能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中国与世界,不利于学生世界意识的养成。
乌什斯基曾说过:“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言行、教师的观点直接影响者学生正确观点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师应发扬“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将历史事实客观的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与世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长短处,取人之长补给之短,扬长补短,发展自我。这样才能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比较是找出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点,如讲完日本明治维新后,我们可以将其与戊戌变法在背景、内容、结果、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认识到同样是改革,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进行明治维新由于欧美列强忙于国内事务无暇东顾而成功,而于1898年进行的戊戌变法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扩大市场、掠夺原料、掠夺殖民地的需要而加紧侵略中国而失败。由此使学生认识到外部因素、世界的影响也是成败的原因,进行经济建设、进行国际贸易应全盘考虑各种因素,使学生养成从世界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的思维方式与习惯。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素质?素质就是在将所学知识忘掉之后剩下的才是素质。我们的历史教学如能达到此目的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席卷全球,迫切需要大量的世界性人才。历史教师乃至全体教师都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②摘自《从中法日历史教学大纲的比较看能力的培养》作者:兰红《山东教育》2001年17期
③④⑤摘自张国刚著《中西文明的碰撞》第132、165、4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