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作者】 陈 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文江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学习数学,如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础之上。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要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教育应该走进小学生思维空间,用适合小学生自身的语言把概念重新展现在他们面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创设的教学情境耍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把兴趣、情境和探究这三者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游戏、悬念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出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如“圆周率”概念的引入,可先让学生量出自己准备的一个圆的直径和周长分别是多长,并做好记录,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报出直径的长度,教师很快“猜出”周长的近似长度。学生自然感到惊奇,很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从而萌发探求有关圆周率的奥秘。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人们通常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那么,怎样求出圆周率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注重抽象,建立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三、指引学生揭示概念本质,明确关键
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应。只有使学生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给该事物一个恰当的名称,这个名称就是反应该事物的概念。因此,在讲授概念时,要全力指导学生找出概念的关键。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时,要使学生紧紧抓住它的本质,就是“有两条边相等”,这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关键。至于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都是非本质属性,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讲授新概念时,务必要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巧用多媒体,引入概念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8个苹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认识分数。
五、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1.促进记忆
对于概念的学习肯定是需要记忆的,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概念表述,但是也很容易遗忘,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延伸,这样记得久也能灵活运用,更加根深蒂固。
2.自举实例
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具体性特点,在延展了概念后让他们自己例证,在脑中更加具体化,能将学习到的概念运用于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加法减法学会以后,可以让他们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运用到了数学理论,理解的同时对神奇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3.温故知新
课程完成后,学生要真正掌握需要反复的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巩固。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紧密,当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同时回顾以前所学,温故而知新,要及时整理数学概念系统,使之条理清楚牢固掌握。
六、概念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实践
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理解概念时往往不注意表述概念的词语的严密性,不注意抓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看一看、画一画、算一算、量一量、摆一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时,要通过演示操作等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线”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首先复习“重合”和“相交”等关系,由相交引出不相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两条直线不重合的各种情况。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从而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在给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必须在概念教学中注重教法研究,学法探讨,从而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学习数学,如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础之上。小学生正处在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阶段,要使他们全面、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就应该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教育应该走进小学生思维空间,用适合小学生自身的语言把概念重新展现在他们面前。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创设的教学情境耍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把兴趣、情境和探究这三者进行优化组合。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游戏、悬念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出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如“圆周率”概念的引入,可先让学生量出自己准备的一个圆的直径和周长分别是多长,并做好记录,然后让不同的学生报出直径的长度,教师很快“猜出”周长的近似长度。学生自然感到惊奇,很想弄清其中的奥秘,从而萌发探求有关圆周率的奥秘。教师因势利导,指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人们通常把这个数叫做圆周率。那么,怎样求出圆周率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注重抽象,建立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如在学习“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将两个不同大小的石头扔到同样的圆柱水杯中,然后观察两个水杯水的高度来展现石头体积的大小。这样将抽象的体积概念就转变为了水具体的高度,对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维方式的小学生来说就更容易掌握。
三、指引学生揭示概念本质,明确关键
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应。只有使学生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给该事物一个恰当的名称,这个名称就是反应该事物的概念。因此,在讲授概念时,要全力指导学生找出概念的关键。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时,要使学生紧紧抓住它的本质,就是“有两条边相等”,这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关键。至于这个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都是非本质属性,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在讲授新概念时,务必要使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概念。
四、巧用多媒体,引入概念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8个苹果和4瓶果汁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认识分数。
五、概念巩固的教学策略
1.促进记忆
对于概念的学习肯定是需要记忆的,小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能很快记住课本上的概念表述,但是也很容易遗忘,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机械记忆上升到理解记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延伸,这样记得久也能灵活运用,更加根深蒂固。
2.自举实例
在课堂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具体性特点,在延展了概念后让他们自己例证,在脑中更加具体化,能将学习到的概念运用于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加法减法学会以后,可以让他们讨论生活中哪些事情运用到了数学理论,理解的同时对神奇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3.温故知新
课程完成后,学生要真正掌握需要反复的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巩固。数学概念之间的关联紧密,当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的同时回顾以前所学,温故而知新,要及时整理数学概念系统,使之条理清楚牢固掌握。
六、概念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实践
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理解概念时往往不注意表述概念的词语的严密性,不注意抓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看一看、画一画、算一算、量一量、摆一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时,要通过演示操作等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行线”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首先复习“重合”和“相交”等关系,由相交引出不相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用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两条直线不重合的各种情况。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从而概括出“平行线”的概念。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只有在给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必须在概念教学中注重教法研究,学法探讨,从而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