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刘 青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信息技术是提效增质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架设与生活贯通的桥梁,创设教学情境,还能能优化思维训练途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义教均衡发展的有效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效应用这一工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代化手段支撑的平台上更好地学数学,发展数学关键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能架设与生活贯通的桥梁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却在课堂之外,很难把现实生活经验与数学书本知识有效联系起来。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显然在二者之间架设起了贯通的桥梁,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还能唤起记忆中的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米老鼠和唐老鸭进行汽车比赛,先是米老鼠骑“三角形”车轮自行车,唐老鸭骑“正方形”车轮自行车的比赛,它们虽然想方设法让车子转动,车子就是不动的滑稽样,让同学们觉得很好笑。第二场比赛,米老鼠骑轴心不在圆心的车子颠簸不止,唐老鸭骑轴心在圆心的车子平稳行驶的场面,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解答,这样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不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大大激发”学生大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能创设教学情境
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形声结合、视听并举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结构,扫除文字障碍,形成空间观念,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甲地、乙地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0千米,乙每小时行8千米,2小时后两人相遇。问甲地、乙地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像这种“相遇问题应用”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方向的概念,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解法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动画画面:
一声铃响后,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用不同颜色表示同一时间内两人所行的路程。我根据屏幕的演示,引导学生思考:求出2小时后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地、乙地两地间的距离。列式为:10×2+8×2=26千米。
解法二,利用动画技术,将甲、乙两人在第1、2小时所行的路程的画面分别移动,再合并在一起,再结合动画问:“怎样求两人2小时所行路程之和?”学生根据画面演示的情况,很快得出:先求出甲、乙两人一小时的速度和,再乘以2小时,即可以求出甲地、乙地两地的距离。列式为:(10+8)×2=36(千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动画来模拟甲、乙两人运动方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甲或乙先行的情况,显示了或走或停的动态过程,形象有趣的把解题思路呈现给学生,并使之形成表象,变抽象为形象,置学生于所创设的情景中,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应用信息技术能优化思维训练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种多媒体技术,能把抽象知识直观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负载方式,把书本上的静态知识化为图片、动画、声音或视频呈现在学生视野,让正处于形象直观阶段的小学生更乐意这种方式来接受和理解。这正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求——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应用信息技术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机的促使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了几组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信息技术的效果,把这些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组成一些物体,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是什么?如:机器人、房屋、树和猫等。接着请各组设计拼图方案,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图形。孩子的智慧,在集体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中展示了出来。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优化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能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课堂教学容量相比,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显然这一点上实现了较大突破。这一点我们一线教师感受很深,原来设计的一堂课,在信息技术参与下,显然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任务也完成快了。原因就在于信息技术的直观作用,优化了教,也优化了学,使得教与学都提升了速度。其次,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实现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能使教学内容程序化,上课时老师容易控制教学的进度,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的知识,使零散、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作用巨大,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不可多得的教学工具。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充分应用这一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发展数学素养提供帮助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明,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
随着义教均衡发展的有效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手段走进了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有效应用这一工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代化手段支撑的平台上更好地学数学,发展数学关键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信息技术能架设与生活贯通的桥梁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却在课堂之外,很难把现实生活经验与数学书本知识有效联系起来。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显然在二者之间架设起了贯通的桥梁,不仅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实实在在的生活,还能唤起记忆中的生活经验。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设计米老鼠和唐老鸭进行汽车比赛,先是米老鼠骑“三角形”车轮自行车,唐老鸭骑“正方形”车轮自行车的比赛,它们虽然想方设法让车子转动,车子就是不动的滑稽样,让同学们觉得很好笑。第二场比赛,米老鼠骑轴心不在圆心的车子颠簸不止,唐老鸭骑轴心在圆心的车子平稳行驶的场面,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解答,这样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不但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大大激发”学生大胆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能创设教学情境
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形声结合、视听并举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结构,扫除文字障碍,形成空间观念,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甲地、乙地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0千米,乙每小时行8千米,2小时后两人相遇。问甲地、乙地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像这种“相遇问题应用”的教学,我认为既要帮助学生理解运动方向的概念,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解法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动画画面:
一声铃响后,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用不同颜色表示同一时间内两人所行的路程。我根据屏幕的演示,引导学生思考:求出2小时后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就是甲地、乙地两地间的距离。列式为:10×2+8×2=26千米。
解法二,利用动画技术,将甲、乙两人在第1、2小时所行的路程的画面分别移动,再合并在一起,再结合动画问:“怎样求两人2小时所行路程之和?”学生根据画面演示的情况,很快得出:先求出甲、乙两人一小时的速度和,再乘以2小时,即可以求出甲地、乙地两地的距离。列式为:(10+8)×2=36(千米)。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动画来模拟甲、乙两人运动方向: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甲或乙先行的情况,显示了或走或停的动态过程,形象有趣的把解题思路呈现给学生,并使之形成表象,变抽象为形象,置学生于所创设的情景中,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应用信息技术能优化思维训练途径
信息技术是一种多媒体技术,能把抽象知识直观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负载方式,把书本上的静态知识化为图片、动画、声音或视频呈现在学生视野,让正处于形象直观阶段的小学生更乐意这种方式来接受和理解。这正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要求——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应用信息技术能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机的促使了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为了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们就可应用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了几组大小不等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利用信息技术的效果,把这些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组成一些物体,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是什么?如:机器人、房屋、树和猫等。接着请各组设计拼图方案,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方法和所用的图形。孩子的智慧,在集体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中展示了出来。这样教学,就达到了优化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能增大课堂容量
与传统课堂教学容量相比,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显然这一点上实现了较大突破。这一点我们一线教师感受很深,原来设计的一堂课,在信息技术参与下,显然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任务也完成快了。原因就在于信息技术的直观作用,优化了教,也优化了学,使得教与学都提升了速度。其次,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可实现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能使教学内容程序化,上课时老师容易控制教学的进度,主要精力可放在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思维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归纳、比较、整理所学的知识,使零散、片断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理解掌握与延伸拓展,从而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作用巨大,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不可多得的教学工具。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充分应用这一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发展数学素养提供帮助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明,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