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卢 俊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民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现将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总结如下:
  一、设计精彩的教学导语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针对性强。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导语,设计时要围绕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乡村西兴趣。如果导语华而不实,文不对题,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学生就会茫然,如堕五里云中。
  2、简明扼要。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教师应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很快明白本节课要掌握的有关知识。
  3、生动并有感染力。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枯燥的导语,只会如催眠曲一样,让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1、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多夸奖孩子们“好极了”“你真棒”等,教师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2、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它们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①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②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学生分组去的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3、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可以激发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4、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三、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广阔天地。
  1、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在网上搜索,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把文章下载并打印给学生看,他们很高兴获得了新的知识。我又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录像和影片。这样,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让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2、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朝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同学们对古诗这样感兴趣啊!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为了让学生再接再厉,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能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顿时,班上学生欢天喜地,从那以后,我班学生人人都爱上了读书。
  3、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读”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一是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二是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三是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四是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五是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记下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等。六是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这些方法,学生几乎都用过,对他们的课外阅读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