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抓好“关键语言”

【作者】 张 锐

【机构】 四川省邻水县袁市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言来理解文本,是我们理解课文的有效突破口。但如何抓?哪些语言才是我们应抓的?是我们阅读教学应着力思考并实践的课题。本文就此谈了作者的实践观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关键语言;抓好;引导
  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的核心素养。一篇课文的阅读,实际就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从哪里开始建构,涉及到一个着力点的问题。这个着力点的选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通常所说的“抓关键词、句”。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选取的点(重点),不论是从通常意义还是从严格的语法意义上,都算不上是“词、句”,有许多是属于短语的范畴,而依旧称之为“关键词、句”。大概是因为我们重点研究的是这些关键处的意义和特点,所以对到底是词、句还是短语不作深究,所以大家都“姑且任之”。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句、词、短语”笼统地称为“关键语言”或“关键材料”。
  在阅读教学中,抓“关键(重点)语言”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师生都需要一个支点,或称“抓手”,或称“话题平台”。这个支点就是学生思维的落脚之地,落地生根。它更像是一扇大门,使我们能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语言空间,或理解,或联想,或概括,或感悟,收获语言的神奇,进而获得思维的发展。其次,抓关键语言训练,有利于教师切实把握作品和课堂。抓关键词句训练的作用,仿佛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所谓关键语言,一般会与作品的核心思想感情有关,有利于突破全文重难点的关节之处。把握住这些关键的细节之处,往往避免了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空洞乏力,也利于学生语言建构,推动课堂教学形成饱满而多彩的格局。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运用“抓关键语言”这种手段,出自于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为了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有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深人全面的理解,有的是为了启发学生体味语言的形式特点和表达,但最终目的都指向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如何抓文本的“关键语言”呢?
  一、指向“概括”的,选取的关键语言应具有概括性
  出于“训练概括能力”的目的,什么样的关键语言才是合适的呢?那就是具有概括性的句、短语、词。这些语言一般会以中心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首尾照应句等形式出现。这样的句子标志明显,易于被师生注意,抓住它们进行训练的难度并不大;另一种概括性的语言,夹在记述(叙事、说明、议论、描写)的中间,不引入注目,在阅读中往往一晃而过,易于忽略。比如《围魏救赵》文中有这样的段落:在文中的第8自然段中“一番话说得田忌心服口服”的一句,就是是对7自然段的概括。10自然段中“设下的圈套”“佯攻襄陵”是对9自然段的概括。这样的语言,就是概括训练中所要关注的“关键语言”。如果发现了这些概括性语言并加以运用,那么主要内容的概括必定会显得简洁、通顺、自然、贴切,要点齐全。
  二、指向“内容理解”的,选取的关键语言应具有张力
  听谓张力,是指弹性物体拉长时产生的应力。这是物理学的定义。语言的张力,相当于语言所囊括的含义和感染力。具有张力的语言,一般具有含蓄内敛的特点,或者有言外之意,有丰富的画面感,或者是可供充分想象的空间。
  以龙应台的《沙漠玫瑰》为例,文中的沙漠玫瑰,我们生活中没有见过,网上没有图片,书上的插图似适而非,我们只能从语言中去触摸它。从这样一种低等的地衣植物的生命历程中,作者敏锐地发现了它那蕴含着惊人的美。美在它的精神——倔强。龙应台用了“倔强”而不是“顽强”这样的同,就是为了更为感性的向我们展示它那种不甘于像恶劣的生命起点屈服的固执。龙应台还用了“等待”一词,更是体现它在等待中的期待和煎熬,煎熬中的坚韧守望。当机会来临时,它“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这种绽放,就是向给予他不公的恶劣环境,不幸的命运发出的最强呐喊。
  老师在教学时抓住了这些富有语言张力的词句,引领学生触摸到那颗出身低贱而内心高贵的灵魂。
  三、指向“体味语言形式”的,选取的关键语言具有规律性或特殊性
  文本中语言的规律性,指语言比较规整,富于韵律感。意蕴生动的排比句是其典型代表,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我爱祖国》:“祖国是新建的高楼大厦,祖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祖国是历史课本中的英雄故事,祖国是我们心中一首首爱的颂歌。”
  还有一种就是在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相同类似句子,这类句子除了充当文章的线索外,一般具有凝练简洁的语言形式,是学习表达的典型范本。
  所谓语言的特殊性,是指文中异乎寻常的表达句式。比如《安塞腰鼓》:“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学习这样特色鲜明的语言形式,能让表达充满个性魅力,富于变化。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特点的关键语言,在学生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美的鉴赏与品味。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做好引导,让学生能找到这样有特点的关键词、句或短语来作为课文理解的突破口,相当于走捷径,这样就能让学生快速理解文本,理解内容,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周正兵,抓关键 巧引领 提升学生语言素养[J].阅读与鉴赏,2011年。
  [2]雷琴,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小学教学参考,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