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地理极简导学 做快乐地理人

【作者】 雷 刚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知识内在联系,教师“导”达到“极简而准确”;教师“导”促进学生主动、充分地学。学生学达到“简明、主动、充分”;学生学达到高效、优质、快乐”。
  关键词:初中地理;极简导学;快乐
  初中地理极简导学就是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教师的“导”达到“极简而准确”;教师的“导”促进学生主动、充分地学。学生学达到“简明、主动、充分”;学生学达到高效、优质、快乐”。为什么要实现极简导学呢?
  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催生出前所未有的知识大爆炸,让人们吃不过来,穿不过来,用不过来,看不过来,玩不过来,做不过来,也学不过来。反映到义务教育阶段表现为: 
  1.初中课程门类多,数量在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课程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11门国颁课程,增加到今天的16门国颁课程加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程门类增加,意味着各课程分配的法定教学时间越来越少。要完成教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从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
  2.培养目标迅速换代,要求在不断升级。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2001年提出了“三维”目标,2016年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一方面培养目标换代的时间越来越短,另一方面培养目标指向更具体,要求越来越高。往往就以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换取培养目标达成。
  3.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叠增。培养总目标的不断换代,带来了学科课程培养目标的不断进行质的换代,自然带来了学科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叠加,表现为:教材的页数成倍增加,教材的开数由32开本更新为16开本;教材创编更多地呈现知识的特征,隐现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学生用的教辅资料从无到有,由薄增厚,版本百花齐放,多得无法选择。
  课程门类不断增加、培养目标的不断升级、教学内容的不断叠增,与每门课程法定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少,形成无法调节的矛盾。怎样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下面以初中地理地质版为例,探究极简地理导学:
  1.知识的内在联系。七年级《世界地理》上册,由“认识地球”“学用地图”“陆地与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6 章15节内容组成。八年级《中国地理》上册,由“中国的疆域和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与文化”4章13节组成。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内容实质是共同构成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七年级《世界地理》下册分为“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极地地区”共6章,除“极地地区”是唯一的一章地区学习单元外,其它各章均以大洲为编排内容各设为一章,内由大洲概述、地区地理和国家地理组成,共5章14节,全书共6章14节。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由“地理区域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认识区域”、“珠江三角洲”4 章15节组成。“四大地理区域”“认识区域”和特殊区域“珠江三角洲”,则是区域地理中更小的区域。由此可知,《世界地理》下册、《中国地理》下册,是集中学习大洲、地区、国家、省区,其共同的区域地理特点是: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水系、矿产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分布、旅游、文化)—区域独特的地理特征。一直以来,绝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师,按教材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活动,在学习大洲、地区、国家、省区中,重复地进行区域地理特点的教学,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还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培养目标不达标。究其原因:没有按照区域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组织地理课堂教学,导致区域地理教学无规律可循,简单重复,学而无趣,质量低下。
  2.极简地理导学策略。在区地理的导学中,以区域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作为学习系列主题,以教材、教材外的任一大洲、地区、国家等区域,作为习得区域地理内在联系特点知识的内容载体;以教材、教材外的任一大洲、地区、国家等区域,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内容载体,既能节省导学时间,又能简化导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获得区域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归纳区域地理特征的过程中,发现了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区域地理对全球和区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影响,发现了区域地理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习得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技能和智慧,习得了地理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了地理学习的兴趣、意志品质等。从而实现变知识的习得为主的学习,向学习策略的学习转变。达成初中地理的培养目标。
  如“地理位置”这个初中区域地理学习的主题,分为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所有大洲、地区、国家或所有大洲内地区内国家内的任一小区域的地理位置,都包括了这两个子主题知识;所有大洲、地区、国家或所有大洲内地区内国家内的任一小区域,都可以作为习得这两个子主题知识的学习内容载体,从而就解决了过去初中地理教学每学一个大洲、地区、国家,或每学一个大洲、地区、国家内的区域,就要重复学习地理位置的知识,让地理课堂导学耗时、简单重复、低效无趣。
  总结出如下区域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区域地理位置构成及其关系、特征、成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相互关系、特征、成因—区域人文地理构成、相互关系、特征、成因——区域地理独牲特征。
  教师以此为课堂导学的学习主题,以教材为课堂导学内容的主要蓝本,依托互联网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大数据,构建初中地理极简导学的课前练习系统、基于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的课堂导学系统、基于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的检测系统,使初中地理学习不再是简单重复、高耗低下的学习,而是主动、充分、简明、优质、高效、快乐的学习。期待以地理为例,探究各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简化导学,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快乐生活!
  参考文献:
  [1]《教育2030行动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9-02-23新华网;
  [4]《如何高效学习》,斯科特,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01-23;
  [5]《学会提问》,尼尔·布朗(Neil Browne)/斯图尔特·基利(Stuart M. Keeley),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2;
  [6]《地理微格教学》,刘恭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