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实践
【作者】 曾 静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授以知识,培养数学技能,也要渗透情感教育,发展学生品德,这才是新课标要让学生获得最好数学教育的突出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渗透;实践
有效的数学课堂,不只是必要的信息交换,更有情感的交换。在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实现数学育人的有效方式。为此,新课标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情感目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项目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效果成正关联。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十多年,我深深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实现教学高效,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数学教育。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谈谈数学课堂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实践。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境具有高度的情感性,可以说,情感和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情境策略广泛应用的当今,情感教育便有了依托。故而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应注重情境的创设,特别是问题情境,以问诱思,以问触情,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为此,我们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时,小蝴蝶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问题情境很多时候是一种美景,它会迅速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有时候,我也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自己搜集到的与本堂课有关的华罗庚、祖冲之等的数学故事,学生常常在对科学家的敬仰之中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都很好,工作也认真,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师生关系不好,学生不想学,参与积极性不高。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乐学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特别是小学生,“爱屋及乌”是其典型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加强师生关系建立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这样他们才能主动,才能积极与教师配合,形成数学乐学情感。
三、利用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
数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美的学科,而且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从感觉途径看,有听觉上的语言美,有视觉上的形象美。总之,数学之美无处不在。而这些美或美的资源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创美、运用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完了《图形的变换》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艺术家们利用几何学中的旋转、平移和对称的变换,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镶嵌图案,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结合知识应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数学源于生活,在让学生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反哺生活,服务生活的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紧密结合问题解决题目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品德。例如,在教学小数应用题“学校食堂每周要用掉2500双一次性的筷子,每双筷子0.08元,每周用掉的筷子一共多少钱?一个月呢?”这个问题时,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养成节约品质等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而在解决问题“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3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时,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一个植树护林的小卫士。这些都是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实践,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培养,是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重要实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新探究教材,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和教材中德育因子的作用,让课堂情意浓浓,从而让学生在在获得智育培养提升的同时,也获得情感教育,促进品德形成。这才是最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瑞枝,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J].新课程,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感教育;渗透;实践
有效的数学课堂,不只是必要的信息交换,更有情感的交换。在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实现数学育人的有效方式。为此,新课标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情感目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项目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习效果成正关联。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十多年,我深深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实现教学高效,让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数学教育。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谈谈数学课堂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有效实践。
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情境具有高度的情感性,可以说,情感和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在情境策略广泛应用的当今,情感教育便有了依托。故而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我们应注重情境的创设,特别是问题情境,以问诱思,以问触情,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为此,我们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一种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时,小蝴蝶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问题情境很多时候是一种美景,它会迅速驱动学生的求知欲。有时候,我也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自己搜集到的与本堂课有关的华罗庚、祖冲之等的数学故事,学生常常在对科学家的敬仰之中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见这样的现象:有的教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都很好,工作也认真,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加班加点,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师生关系不好,学生不想学,参与积极性不高。古人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乐学情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策略。特别是小学生,“爱屋及乌”是其典型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加强师生关系建立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主动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这样他们才能主动,才能积极与教师配合,形成数学乐学情感。
三、利用数学美,陶冶学生情操
数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美的学科,而且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从感觉途径看,有听觉上的语言美,有视觉上的形象美。总之,数学之美无处不在。而这些美或美的资源是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创美、运用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完了《图形的变换》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艺术家们利用几何学中的旋转、平移和对称的变换,设计出了许多美丽的镶嵌图案,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结合知识应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数学源于生活,在让学生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反哺生活,服务生活的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紧密结合问题解决题目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在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品德。例如,在教学小数应用题“学校食堂每周要用掉2500双一次性的筷子,每双筷子0.08元,每周用掉的筷子一共多少钱?一个月呢?”这个问题时,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养成节约品质等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的学习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而在解决问题“1公顷松柏林每天分泌杀菌素30千克,24.5公顷松柏林31天分泌杀菌素多少千克?”时,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一个植树护林的小卫士。这些都是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实践,是实现情感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情感教育,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培养,是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重要实践。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创新探究教材,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和教材中德育因子的作用,让课堂情意浓浓,从而让学生在在获得智育培养提升的同时,也获得情感教育,促进品德形成。这才是最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黄瑞枝,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情感价值观的教育[J].新课程,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