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蜡染技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与传承

【作者】 何 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其丰厚的文化内涵,不逊于世界各种门类的艺术。蜡染发展经历着传统文化的动摇和涣散所引发的危机,其发展出现异化,本文从美术教学角度对蜡染在发展中如何保持传统,并继续传承下去提出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育;蜡染
  一、蜡染工艺的现状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靛蓝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在民间代代传承,不仅是一种为生活所需的传统工艺,更是民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联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但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蜡染技艺却在快速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①许多的青年外出就学或务工,远离了原始蜡染环境,没有了制作蜡染的条件和热情,从而日渐生疏直至遗忘;②年轻的族人趋向现代文明社会,不喜欢土制的蜡染布衣,仅在民族间大型活动时才穿着,需求量日益减少;③现阶段做蜡染布的都是村寨少数上年纪的老人,对于他们来说,蜡染已然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身体等原因,制作的蜡染布越来越少;④当地保护、宣传政策及力度不够。
  二、继承传统,传承技艺
  “苗族蜡染构图独特,线条流畅,疏密得当,花纹图饰非常漂亮精美,图案大多是几何形,以花卉装饰为主;我的梦想就是将珙县罗渡蜡染技艺发扬光大。”宜宾市珙县蜡染技艺传承人王利红这样对我们说,她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蜡染,熟悉蜡染,让这个重要的生活技艺不会失传,发扬光大。
  为了不让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失传,并能通过我们的手让更多的人认识蜡染,喜欢蜡染文化,我们向蜡染传承人王利红老人请教蜡染技艺。











(传承人王利红老人正在进行蜡染绘画)










(勾勒完毕的蜡染布)

  三、开设课程,让孩子接力传承
  蜡染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是蜡画和染色的合称,它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兼顾的民间艺术。
  (一)开辟蜡染课堂,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我校根据实际,利用每周一次的第二课堂,将蜡染工艺引进到美术教学课堂上来,我充分结合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和接受能力,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欣赏和动手操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熏陶,学生们不仅有机会学习蜡染工艺的理论知识,更得到了实际操作、创作的机会。












(孩子们正在用蜡刀蘸蜡液进行作画)

  (二)活学活用,创新制造
  让学生的蜡染作品成为了装点生活的装饰品,让蜡染走进生活,创意古朴的蜡染作品成为学生的头巾、家长的围巾、学生衣服上缝制的小饰品、家里的沙发、电视巾、家长的手机套等等。
  通过创新设计,所有孩子都了解非遗,认识并熟悉蜡染,掌握蜡染技艺,经过学习,孩子们喜欢上了蜡染,还能做出更多漂亮的蜡染布。










(利用蜡染布制作的各类生活用品)

  四、蜡染教学成效显著
  (一) 扩展蜡染教学课堂
  1、蜡染教学课堂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校本教育资源的开发,有效地丰富了美术表现语言。在内容选择方面更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提高其美术学习动力和热情,蜡染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大幅提高
  2、学习蜡染的同学都能体验到非遗带来的美术乐趣,在成功完成一幅美丽的蜡染作品的同事,能够了解蜡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潜移默化中也将这一古老技艺得到了传承。
  3、在学习蜡染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了学生美术实践能力,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 深入学习民族文化
  1、在蜡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更多的苗族民族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一种古朴的民族文化情景中认识蜡染的特点、了解少数民族人民表现艺术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2、突出了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与创新,使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三) 传承非遗技艺,让教学常态化
  传承、发展和光大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上,孩子们动手的积极性非常高,手中的小蜡刀一刻不停,在进行绘画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蜡染文化的艺术魅力,也认识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保护的重要性,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日常教学中、在孩子们手中盛开更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