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幼儿语言活动中的爱心教育

【作者】 贾 丽

【机构】 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幼儿语言活动中渗透爱心教育,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语言活动中的爱心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键词:幼儿语言活动;爱心教育;渗透
  幼儿处于世界观的萌发时期,也是一个更多的依赖理智的时期,培养孩子爱的情感,是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一系列情感性主题活动,在语言活动中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爱,学会爱。
  奉献爱心,知恩感恩。为了唤醒埋藏在孩子心底的爱心种子,在平时,我们重视对幼儿从小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在班级内经常开展“让爱传出去”的主题活动。在升旗活动中,带动全体幼儿一起演唱《让爱传出去》、《爱心世界》等歌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每当身边或祖国各地发生灾难时,我们结合时势,通过故事引入,观看影像资料、图片等形式,引导孩子关心灾情,让他们知道在灾难中,有很多孩子失去了亲人和家园。组织孩子为灾区人民祈祷、捐款献爱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灾区小朋友的关爱。使孩子懂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培养他们奉献爱心,知恩感恩的博爱情怀。如:当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旱灾、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收集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让孩子们观看,当孩子们看到灾区人民遭受的苦难,以及看到解放军叔叔奋不顾身救人的感人场面时,他们震憾了,都表现出难受的表情,有些小朋友还流下了难过的泪水。在接下来的综合课《爱的礼物》中,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灾区的小朋友,每人动手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祝福灾区的人民早日度过难关,重建美丽的家园。在幼儿园给灾区的募捐活动中,他们还捐出了自己的零用钱和学习用具。
  迁移“爱”的体验。我们尝试将孩子对身边熟悉人的“爱”的体验,迁移到孩子们喜欢的动植物方面。自然角中,孩子们每人带来了自己喜欢的1-2棵植物,如大蒜、洋葱、萝卜等。孩子们每天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植物朋友浇水,看看它们长大了没有,并尝试用画日记的方法,记录植物朋友的生长过程。当青菜长出第一片叶子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当青菜枯萎时,孩子们暗自流泪。孩子们把收集到的各种植物种子放在一起,做发芽试验,有的芽还没发出就烂了,有的因为星期天没有及时浇水而枯萎了,也有的刚长出不就给虫子吃掉了,孩子们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后,积累到了有关种子发芽的经验。孩子们都很喜欢动物。有一次,晨晨带来了小白兔,这次孩子们开始想办法怎样保护小白兔,才能让它长大。有的孩子从家里拿来小白兔喜欢吃的萝卜,说小白兔要吃东西才会长大;有的从家里带来棉花,说这样小白兔才不会冻着等等。孩子在关心喜爱的动植物时,学会了关爱生命,在情感上得到爱的培养。爱的语言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悄悄绽放。
  懂得反哺,学会表达爱。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大部分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在一次晨间谈话“我的爸爸妈妈”中,面对“父母爱你吗?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孩子都能说父母上班工作、在家给自己做好吃的、买好玩的、穿漂亮的衣服……但当抛出“自己应该怎样爱父母?”这个问题时,孩子表现出很茫然,根本不会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针对这种情况,在音乐活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时,老师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乌鸦小时候谁给他们喂虫子吃?乌鸦妈妈为什么急忙忙赶回家?小乌鸦很爱妈妈,那你们都爱谁呢?”,对于这些问题,孩子们都很热烈、积极地逐一回答。最后老师又问:“那我们怎样去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呢?”孩子们受到歌曲的启发,不再茫然、沉默,而是争先恐后、热情洋溢的回答这个问题。有的说:“亲亲妈妈”,有的说:“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有的说:“给爸爸妈妈端茶”,有的说:“到超市帮妈妈买东西”等等。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明白父母亲人都很爱自己,而自己也要用反哺之心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节日活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为幼儿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实践场”。每到“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组织孩子利用节日之机表达自己感恩的情感,如:带上小朋友到邮局给父母寄上亲手制作的贺卡,并在卡上写上一句关爱父母的话语(如:“爸爸,我爱你!”或者“妈妈,您辛苦了!”),礼物虽然简单,但却是孩子寄出的一份爱心,父母收到的是一份感动。又如三八妇女节时,组织孩子亲手制作精美的卡片,送给妈妈;在“中秋节”举办幼儿画展,邀请爷爷奶奶参观等等。渐渐地,孩子们的爱心从点点滴滴的小事表现出来了,原来的“小太阳”、“小皇帝”成了“爱心宝宝”、“爸爸妈妈的小帮手”,看着家长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欣喜。
  让幼儿在学习礼貌用语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们生活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矩。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礼貌待人。进行文明礼貌的言行规范教育时,我们应始终坚持“正面教育与具体行为相结合”的原则,使孩子直观地理解礼貌语言的含义,并学习正确使用。如称呼问题,我们就教孩子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用礼貌语言称呼别人。看见老年人会叫“爷爷奶奶好”;看见像学生一样的人会称呼“哥哥姐姐”;班上来了参观、听课的人会问“客人好”等等。通过反复的教育,小朋友掌握了各种称呼,也就会合乎情理的问候了。另外,利用欣赏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美”也是很好的一种教育方式。如通过学习诗歌《客人来了》,小朋友就知道了如何当个热情礼貌的小主人。幼儿在文学作品里学到的礼貌言行,很喜欢到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再加上我们大人处处做好模范作用,小朋友也就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了礼貌待人。
  我们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多形式地进行爱心教育,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