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人为本 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
【作者】 应 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浅议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
摘 要:新课程改革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具备主动性、激励性、生态性、生活性、立体性五维特征。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观,并将此全方位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实现五维特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五维特征;教学观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方位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意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发展为起点和基石,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与鲜活的个性为核心内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从五个维度呈现不同的特点:
首先,从课堂主体的角度来讲,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积极主动性课堂”。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主人翁的主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外显“行动”的主动彰显,更要重视学生内隐“心动”的积极调动,以培养学生长盛不衰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做到?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会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情形。就是说教师要关注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形成,通过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愿疑、敢疑、乐疑、善疑的品质。对解疑的期待,对获得有关经验知识的内在需要,可以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觉、自发、自主。因此,教师在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内容时,不妨先刹刹车。比如在学习《荷叶 母亲》时,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最后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中才突然提到母亲?母亲和前边着力刻画的红莲有什么相似之处?学习《范进中举》时,引导学生设疑:为什么要去写张乡绅和乡邻们对范进前后态度的变化?这对塑造范进的形象有什么意义……教会学生围绕课题寻找疑点,从字、词、句等方面寻找文章内容的疑点,从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寻找文章情感的疑点,从谋篇布局、结构安排寻找文章形式的疑点,从文章的艺术手法、表现方式寻找文章写作技巧的疑点。然后以疑定教,以学定教,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学习主人翁的地位。
第二,从课堂评价的角度来讲,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激励性课堂”。其核心是运用各种激励方式,保持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以成就动机理论来看,以疑定教、以学定教的课堂,从生疑的痛苦到释疑的愉悦,学生获得了主观上的成功感,这个过程的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激励性。而且为确保学生能不断地生“疑”,使教学得以推进,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小闪光点”,发现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善于利用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赞扬中,心情轻松愉悦地投入学习活动。一个眼神、一句评语、一次加分、一张奖状……笔者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教师都应做足奖励的仪式感,穷尽、甚至放大其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第三,从课堂环境的角度来讲,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态性课堂”。“生态课堂”的核心是师生和谐共处,心心交融,民主平等,共同构成一个具有优良“环境”的“课堂学习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等待,充分尊重学生的禀赋与个体差异,不搞“一言堂”,而是将学生作为“首席学习者”融入课堂学习之中。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建立起了“对话式”的师生关系和“伙伴式”的生生关系,使课堂变得民主、和谐、充满个性、思维活跃而快乐。
第四,从课堂教学内容来看,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性课堂”。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铸就了语文课堂的“生活性”特点。其核心是开放、动态的,鲜活。“以生为本”,就不应把学生当做被灌输的容器,而是正在成长的有尊严的生命体。不但要关注成绩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给予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树立理想、价值观,热爱生命、生活的指导。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余光中的《乡愁》,能引导学生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走进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马丽华《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品味朱自清的《背影》、冰心的《荷叶 母亲》、胡适的《我的母亲》,能促发学生懂得感恩;探讨杨绛的《老王》、鲁迅的《孔乙己》、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能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语文课堂具备了灵性的结构形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五,从课堂目标的角度来讲,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立体性课堂”。其核心是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教师不再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标,而是在课堂中通过开展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如:同伴相互影响、讨论、辨析、激励、鼓舞等,促进学生思考,在生疑、解疑、又生疑、又解疑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品格,达成课堂的三维目标。
以人为本,向心而生。坚持以学生为圆心,以五维特征为半径,语文课堂就能画出最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程少堂:《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2期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4]张家军:《课堂教学的异化与回归》,《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