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作者】 赵 勇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第九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充满无限艺术性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和谐、高效、良好的课堂情境,赋予语文课堂教学以真情投入,注重课堂教学节奏的掌控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不断地丰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因素,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是等同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和唤醒”,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协同参与,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艺术,才能在长期的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永远闪烁的人格魅力。因此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艺术形式,审视自己的教学艺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把握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节奏进行变化,才能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处理上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即课文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若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春》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邃,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文章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在语文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教学黄金时间内,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即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三、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在语文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琅琅上口,背诵如流。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中讲究教学艺术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这样,学生喜欢听讲,便于记忆,勤于思考,乐于发言,从而使教与学双方能积极配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开广.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刘玲.论语文课堂中的艺术性[J].考试周刊.2011年04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组成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是等同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和唤醒”,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协同参与,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艺术,才能在长期的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永远闪烁的人格魅力。因此语文老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艺术形式,审视自己的教学艺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把握规律性和重复性的教学节奏进行变化,才能增加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处理上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因此,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要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即课文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若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春》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邃,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欣赏,而且也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文章的深刻含义。在此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在语文教学态势的处理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节奏,做到起伏有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如何,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教学黄金时间内,高潮之前要有几个小浪头作铺垫。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的《捕蛇者说》,“高潮”与揭示课文的立意是一致的,即论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为了达到“高潮”,前面又设计了几个“浪头”,作为“蓄势”:第一个“浪头”是揭示蛇之“异”,“黑质而白章”是色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是毒异,“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是用途之异;第二个“浪头”是捕蛇之利与害,利在可以“当其租入”,害在被蛇咬死者多;第三个“浪头”是赋敛比蛇还毒。
三、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把握上要自然流露,同频共振
课堂教学中的感情节奏不单单表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表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愤恨、同情等,这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孔乙己》一课时,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鲁迅为什么给主人公起个‘孔乙己’这个名字”为题,启发学生设想一下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作用,再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一个社会里”、“为什么孔乙己出场才可以笑几声”两个问题,最后以“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怜吗?可恨吗?可爱吗?”启发学生归纳课文。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在语文教学方式的运用上注重动静相生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教师先点拨各诗句的关键词含义,然后鼓励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发挥想像,之后因势利导展开“说美”“唱美”,男女生分组比赛,看谁能把西湖的美说得透彻,看谁能为此诗谱曲。“想美”为静,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说美”“唱美”为动,学生深刻领会全诗,且此诗套用《同一首歌》的曲调后琅琅上口,背诵如流。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中讲究教学艺术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这样,学生喜欢听讲,便于记忆,勤于思考,乐于发言,从而使教与学双方能积极配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季开广.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刘玲.论语文课堂中的艺术性[J].考试周刊.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