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作者】 廖 红

【机构】 重庆市巫溪县环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同学们提高学习成绩得重要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不仅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而且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等方面来陈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境,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理念
  要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转移到学习交流和探索中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营造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实现发展与进步,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也愿意参与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萌发出创新的思维与意识。例如,在圆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阴影面积计算的思考,在学生解决该问题后,鼓励学生阐述其解题思路,同时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阴影部分的三角形上下转移。通过转化思想的形象展示,促进学生对转化思想的理解与记忆。教师根据习题的特征,引导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很多练习题中存在着扩展的数学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习题的种类进行归纳总结,通过举一反三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和保护每位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其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加强课堂交互合作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不论是哪一学科、哪一层次的教育,其学科成熟的标志就是理论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以物理学为例,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牛顿的“三大定律”进行限制与补充,那么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可能。这就说明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前人知识疑问想法的重要性,“疑惑”才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断推动数学学科发展的动力。但长久以来我国数学教学都倡导“堂堂清”,即要把学生的所有疑惑都在课堂上解决掉。但这种解决是什么层次的解决,所有定理假设都仅限于该年级所学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储备是可以解决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疑惑,但这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倒数”这一数学概念时,学生对“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这一概念有所不理解,我通过举例解决了这一疑惑,但有学生向我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我则就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给学生留下了学习疑问,促使这名学生对学习更為投入。
  四、注重课堂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开动脑筋、落实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多给小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组织多元化、趣味性的课堂活动,促进小学生的手、眼、脑协调统一,如课堂互动、数学小游戏、课后实践活动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在这些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让每个学生课前准备12根小木棍,在课堂上让他们将木棍分成2份、3份和4份;他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分法,遇到问题时能积极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总结了“平均分”的规律,也强化了创新学习意识。再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建筑、风景等对称图片,让学生认知与感受对称美,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的白纸自己绘制对称图形或动手折叠对称图案。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画图、剪纸、折叠等步骤,发现这些图形有些折叠后全部重合,有些则不能完全重合,这样也就分清了“轴对称图形”与“对称轴”的区别,比单纯的语言讲解更易于接受。
  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数学不能只为了纸上谈兵,要通过不断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不应该让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来传授知识,应该分清主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仅听从老师的传授,更多的是要去动手实践,从实践中得出真理,从实践中得到解题方法,体会创新的思维,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都成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并不是学习的终点,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动手创新与巩固,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给学生留下一些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知识的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面积、体积时,如果单纯地教授课本上的公式,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在上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好可以拆开的长方体模型,在课堂上,让大家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试验得出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利于提升数学解题的能力,也利于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当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积极拓展自己的思路,找到最佳解决方法,而不是被教师教授的固定方法所局限。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少华.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 学周刊,2016(01). 
  [2]葛淑红.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1). 
  [3]钟桂德.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