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肖华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迎安镇石峰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自主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物理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总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经验,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
我们现在使用物理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有一幅图案,50%左右课前都有引起学生兴趣的问句。教学中以这些内容为主,结合其他相关题材,对每节课的导入创制一组幻灯片,利用这些幻灯片解答疑问,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创设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感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才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劲头,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减轻心理负担,增加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适应教育新政的要求,本校从上学期强制推行了“10+25+10”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不少于10分钟,教师课堂指导不超过25分钟,学生课堂检测不少于10分钟。笔者在实施物理课堂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初中生一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如:“速度”概念形成教学时,因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
(1)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
(3)百米短跑冠军同奥运万米长跑冠军,他们之间的快慢怎判断?
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讨的结果,引出要比较运动快慢所涉及的关键词是“路程”和“时间”,从而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
2.在规律形成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景象,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对于“惯性定律”的教学,笔者让学生一起重温伽利略的“小车滑行实验”到牛顿的“总结概括”这一历史过程。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实验,然后再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分析总结。事实证明,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而且能在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喜悦的同时,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3.在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虽会做题,但往往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说不出一、二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思路思考方法暴露,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例:一个瓶子能盛一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汽油?对此题教学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盛多少汽油,需知瓶子容积和汽油的密度。由瓶子能盛一千克水和水的密度可知水的体积,而水和汽油的密度可查表得之。像这样,教师只要在典型例题分析时,重视解题思路思考过程的暴露,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式多样,培养信心
课改刚刚起步几年,现在的在校学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都是被“抱”大的,已经习惯了你讲我听的模式,习惯了“被动学习”,他们不敢也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相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懂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更不懂自己去制定学习策略,独创性明显缺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步。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通过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方法的改变,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形态多样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种,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自我调控和相应的调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而重要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同学,在他给出答案时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留给成绩较好的同学一些思考题,体现他们的才能,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自主探究
真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实际是教师学习与研究的源泉,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与基础,物理教学与实践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教学活动就失去科学性,也不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学活动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以生活实际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课本的知识为基础,大胆深入生活实际,开展自主学习,积极探寻物理现象与规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欲望
我们现在使用物理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有一幅图案,50%左右课前都有引起学生兴趣的问句。教学中以这些内容为主,结合其他相关题材,对每节课的导入创制一组幻灯片,利用这些幻灯片解答疑问,引起学生注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创设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感悟“物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才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劲头,自发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减轻心理负担,增加学习的兴趣,主动地学习。
二、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为适应教育新政的要求,本校从上学期强制推行了“10+25+10”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不少于10分钟,教师课堂指导不超过25分钟,学生课堂检测不少于10分钟。笔者在实施物理课堂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物理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初中生一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这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各种学习活动,包括有关问题思考、资料检索、实验操作、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采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概括能力。如:“速度”概念形成教学时,因学生对“运动”现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识,教学过程可设置以下背景问题:
(1)同时起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
(3)百米短跑冠军同奥运万米长跑冠军,他们之间的快慢怎判断?
问题设置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分析,教师汇总众多学生自主探讨的结果,引出要比较运动快慢所涉及的关键词是“路程”和“时间”,从而说明物理学中常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
2.在规律形成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实验再现物理景象,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对于“惯性定律”的教学,笔者让学生一起重温伽利略的“小车滑行实验”到牛顿的“总结概括”这一历史过程。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放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实验,然后再引导同学们一起进行分析总结。事实证明,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不仅能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形成过程,而且能在体验探索知识的乐趣和获得知识的喜悦的同时,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3.在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虽会做题,但往往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说不出一、二来。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解题思路思考方法暴露,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例:一个瓶子能盛一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汽油?对此题教学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要知道瓶子能盛多少汽油,需知瓶子容积和汽油的密度。由瓶子能盛一千克水和水的密度可知水的体积,而水和汽油的密度可查表得之。像这样,教师只要在典型例题分析时,重视解题思路思考过程的暴露,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形式多样,培养信心
课改刚刚起步几年,现在的在校学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都是被“抱”大的,已经习惯了你讲我听的模式,习惯了“被动学习”,他们不敢也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相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不懂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更不懂自己去制定学习策略,独创性明显缺乏。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很关键的一步。鼓励、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通过思考角度的变化,思考方法的改变,题型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形态多样的知识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种,从而促进理解的深入,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大胆自我调控和相应的调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简单而重要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同学,在他给出答案时给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留给成绩较好的同学一些思考题,体现他们的才能,使他们更加相信自己。
三、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自主探究
真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实际是教师学习与研究的源泉,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与基础,物理教学与实践脱离了生活实际,那么教学活动就失去科学性,也不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学活动应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以生活实际为导向,鼓励和引导学生以课本的知识为基础,大胆深入生活实际,开展自主学习,积极探寻物理现象与规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