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 陈健华

【机构】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来凤县接龙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在坚持人文性的同时,更加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等三个角度探究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贯通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历史学科特征不可或缺的、相对稳定的最必要及最关键的共同素养,其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历史事实放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观察、分析的概念。掌握“时空”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历史的解释能力,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在历史情境和当代背景下,思考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要性,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揭示历史解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4.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从历史的实际角度尽可能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教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在理解历史中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意识,尊重和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
  二、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对于学生在学科素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学生而言,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形成部分。中学教师应关注教育的前沿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依托教材发展教材,使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智慧”,使学生获得促进人生发展的能力。
  《历史新课标》提出:引导同学们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等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 古今综合。“历史”就是古,学习历史就是汲取教训,指导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同学们思考当前社会现象,并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比如唐代管理周边地区事务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比两汉时期在西域的都护府,还可以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教师还可以制作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刻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他们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几乎每一节历史课中的知识点都可以结合古今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这样便于让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更易于构建知识网络,生成综合能力。 
  2. 中外综合。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引导初中学生学习《历史》时,教师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这样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就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来让同学们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学生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这就启发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 时空综合。时空综合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历史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为了让初中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如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的内容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这样做的好处在于:(1)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行军的艰难;(2)运用历史和地理知识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例如诗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如果学生了解了破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个历史事件,就更容易理解这两句诗的内涵。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