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有生命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张 科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新课堂应是充满乐趣,让学生向往,具有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具有不确定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生活素材;情境;时事资源;魅力课堂
  充满生命活力的道德与法治新课堂应是充满乐趣,让学生向往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具有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充满生命活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具有不确定性、创造性和开放性。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道德与法治新课堂
  高效灵动的课堂应是学生“动”起来,思维“跳”起来,课堂“活”起来。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如何构建活力课堂
  一、巧用生活素材,打造魅力课堂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然后进行加工制作,在课堂上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可敬的劳动者”的教学时,为了达成“尊重劳动者,培养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尊敬之情”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你说我说大家说,说说我们身边的劳动者。教师展示几个学生的父母在建筑工地劳动的照片、车间劳动的照片、地里劳动的照片,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自己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几个学生说得很真切、动情,感受到自己的父母是可爱可敬的。第二环节,边看边想,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的?教师展示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照片。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没有农民、工人、医生等劳动者,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最后同学们由自己父母认知到全天下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我们幸福生活的缔造者。没有他们的劳动,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是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设情境,创造活力课堂
  德国一位学者曾说过:“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一些开放、自主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亲身体验来验证、反思课本知识。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断生成智慧、提升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1、游戏情境设置,提升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设置一些游戏情境,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他们学习的新体验,如“可敬的劳动者”教学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劳动只是分工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设计游戏“星期日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规则如下:三个小组,第一组:“我到名店做比萨”。第二组:“我到兴隆公司做管理”,第三组:“我当一天清洁工”。学生自己选择到所在小组去咨询报名。结果是很多同学没有选择参加第三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错误思想作怪?由选择第三组同学来回答,他们答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就是歧视清洁工,学生在活动体验中真实的反省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到“劳动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2. 小品情境表演,参与自主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一些情境小品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教学“尊重劳动者”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们利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参与学习。小强看见传达室的刘爷爷,总是主动打招呼,小海对小强说:“他是一个看大门的,你何必对他那么客气呢。通过这个情境表演,让学生分析,小海的做法对不对,应该如何处理。这样,学生们兴趣大增,结合书本知识,旁征博引,开始了积极的讨论,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使学生们兴趣浓厚、印象深刻,把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致,更是让学生们可以积极自主的学习新知识。
  3、利用小组辩论赛,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辩论能够促进学生在交流和碰撞中深化思想、活化对知识的运用,学生们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良性互动,使教学贴近生活,从而让课堂变得越越精彩。而且通过辩论赛,可以将学生们从枯燥的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学生更加积极、自主的投身到课堂教学中。
  三、开发和利用时事材料,构建有生命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1、利用时事材料的时效性,拓展教材内容。
  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部分时政内容相对滞后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时政热点,挖掘鲜活的时事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例如,学习“智慧创造财富”这一框题时,由于理论性较强,如果没有结合时事材料,利用时事材料的时效性,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的。上课用中央7台的视频”市场引领现代农业-航空育种“,这一时事热点材料,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说明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这样,利用时事资源的时效性,使学生既能用教材知识阐释时政热点,又能依托具体的时政热点,理解教材抽象的原理,能拓展教材中相对滞后的内容,使教材内容鲜活起来。
  2、利用时事材料存在的时空性,延伸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课堂将更加开放和多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时事材料存在时空性的特点,倡导“从生活走进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理念,拓展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时空范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做到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留意《每日新闻播报》、《焦点访谈》等优秀节目,时时翻阅时事报刊杂志,或上网浏览或在学校报刊栏前驻足,随时发表见解,评论时政要闻。这样,他们会为华为崛起、祖国强大而感到自豪无比;为美国搞贸易摩擦而感到气愤;他们会思考重庆大巴车坠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当乘客和公交车司机发生争执时,车内的其他乘客应当怎么做?怎样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全球化为什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日积月累,学生的视野宽了,知识丰富了,课堂教学因此得以延伸。
  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也融入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对国家时政动向的了解,对国家民生的关心,对国家经济格局发展的关注,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时效性,更调动了思想品德课的活力。
  总之,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灵动”起来。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江燕《浅谈思想品德课中时政热点的渗透——让思品课“灵动”起来》
  [2]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卓秀如《开发和利用时事资源,构建有生命力的道德与法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