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化学生的课外阅读
【作者】 吴华英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绿水镇茅坝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利用数字资源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维链接方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一语说中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多样的服务,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因为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满足于只教课本,而应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做学生课外阅读的点灯人和引路人。
一、利用数字资源引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各种电子终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无师自通,玩起来兴趣盎然,得心应手。利用数字资源这一优势,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比如,手机上下载一个“啪啪”软件,老师可以每天“啪啪”一个小故事让全班学生听,也可让学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关注”,听完故事后还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评论在后面发表。当然也可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课外阅读的新尝试、新收获等用“啪啪”给其他同学听,还可以互听互评。“荔枝FM”(轻电台应用)有一个功能,能让人人当主播。利用它,可以让每个学生申请一个电台,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原文按章节读,也可以讲故事,也可看过书后自己创编,自己当主播录制节目,然后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赢得自己的粉丝。这样,利用学生期望被关注的心理,尤其是对纸质阅读还不够热情的学生,可以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让阅读、学习随时发生,无处不在。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维链接方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与表达方式,他们的学习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有新的需求、新的期待,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指向了新兴的技术与内容。他们不但期待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而且期待学习与传统语文课程不一样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把新技术特有的多种链接方式加以整合,让阅读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具有更辽阔的视野和更高远的展望。比如阅读《哈利?波特》系列,我们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的传统阅读,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的适时介入、跟帖样式的欣赏和评论,也成为阅读活动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进入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讯息,语文教师如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资源来支撑、开展阅读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即时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课堂传统的线性教学,是点对点的交流,思维慢或思维不主动的学生就放弃了思维的权利,且因缺乏参与而容易注意力分散。同时,教师往往急于推动课堂进度,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面,也很难把握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点。而如今,在数字化环境下,无论是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QQ群论坛等),还是为中小学教育专门设计的开放平台,都可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思维过程中,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同伴交流与分享。学生可以在线答题,系统即时生成统计图,既清晰地反馈了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程度,又为后续的质疑思辨提供抓手;学生也可以把阅读的体会、对问题的看法等在线上进行交流,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相互碰撞、吸纳、创新;还可以把读书成果上传平台,相互之间进行观摩、评价。开放的平台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通过平台充分发挥不同背景学生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引领下相互讨论引发智慧火花,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让认识不断丰富,借此系统思考、内化,最终获得对前期阅读的超越,成就高峰体验,产生再读、三读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阅读、理解与表达的媒介。数字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交流的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工具,满足了我们表达的需要,它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音视频合一,也许是思维导图,也许是自制的绘本,也许是PPT,也许是利用微视频工具软件制作的微电影??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阅读变得丰富有趣。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份幻灯片形式的读后感。内容包括作者写作风格简介、作品主要内容、优美片段及赏析、读后的自我思考品鉴四大板块。除摘抄外,其余都应是自主阅读后真实自我的讲述。学生可以选择PPT的形式,但要求背景图片的选择要符合文章的主题,字体字号的大小排版合理美观,切换操作熟练有序。整个内容讲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总之,针对不同文章或书籍的特点,设计好学习活动,让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发生,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迭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数字化技术为这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评价与反思的方式。利用数字化工具,自主选择方式,借助平台,可以提供更为多元的评价与反思的方式。如《草房子》有很多成功的语言描写。先播放一段细马和桑乔的对话,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的回忆中,进而在讨论中理解细马遭遇家庭不幸后,变得坚强、不屈。然后让学生把最喜欢的那一段,用“啪啪”秀一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仔细观察身边人,也学着大作家曹文轩的样子写一写他们的语言,可以图文并茂,可以声像结合等,将成果发布于平台,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用亮“星”、点“赞”等方式评价,用留言等方式评论;优美片段共同欣赏,问题片段互相帮助。互评全面、客观,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能够发现教师容易忽略的细节。另外,还促进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反思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层次。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资源;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吕先生的话,一语说中了课外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量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多样的服务,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因为信息技术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满足于只教课本,而应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做学生课外阅读的点灯人和引路人。
一、利用数字资源引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现在的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各种电子终端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无师自通,玩起来兴趣盎然,得心应手。利用数字资源这一优势,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比如,手机上下载一个“啪啪”软件,老师可以每天“啪啪”一个小故事让全班学生听,也可让学生“搜索”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关注”,听完故事后还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评论在后面发表。当然也可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课外阅读的新尝试、新收获等用“啪啪”给其他同学听,还可以互听互评。“荔枝FM”(轻电台应用)有一个功能,能让人人当主播。利用它,可以让每个学生申请一个电台,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或原文按章节读,也可以讲故事,也可看过书后自己创编,自己当主播录制节目,然后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赢得自己的粉丝。这样,利用学生期望被关注的心理,尤其是对纸质阅读还不够热情的学生,可以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让阅读、学习随时发生,无处不在。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多维链接方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具有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与表达方式,他们的学习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有新的需求、新的期待,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指向了新兴的技术与内容。他们不但期待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而且期待学习与传统语文课程不一样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把新技术特有的多种链接方式加以整合,让阅读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具有更辽阔的视野和更高远的展望。比如阅读《哈利?波特》系列,我们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的传统阅读,电影《哈利?波特》系列的适时介入、跟帖样式的欣赏和评论,也成为阅读活动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进入数字化时代,面对海量讯息,语文教师如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网络资源来支撑、开展阅读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为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即时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课堂传统的线性教学,是点对点的交流,思维慢或思维不主动的学生就放弃了思维的权利,且因缺乏参与而容易注意力分散。同时,教师往往急于推动课堂进度,获取的信息不够全面,也很难把握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点。而如今,在数字化环境下,无论是社交平台(如微信朋友圈、QQ群论坛等),还是为中小学教育专门设计的开放平台,都可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思维过程中,能够在第一时间与同伴交流与分享。学生可以在线答题,系统即时生成统计图,既清晰地反馈了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程度,又为后续的质疑思辨提供抓手;学生也可以把阅读的体会、对问题的看法等在线上进行交流,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相互碰撞、吸纳、创新;还可以把读书成果上传平台,相互之间进行观摩、评价。开放的平台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外。通过平台充分发挥不同背景学生的优势,在教师组织引领下相互讨论引发智慧火花,通过交流讨论甚至辩论让认识不断丰富,借此系统思考、内化,最终获得对前期阅读的超越,成就高峰体验,产生再读、三读的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阅读、理解与表达的媒介。数字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交流的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了我们工具,满足了我们表达的需要,它可以图文并茂,也可以音视频合一,也许是思维导图,也许是自制的绘本,也许是PPT,也许是利用微视频工具软件制作的微电影??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将阅读变得丰富有趣。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份幻灯片形式的读后感。内容包括作者写作风格简介、作品主要内容、优美片段及赏析、读后的自我思考品鉴四大板块。除摘抄外,其余都应是自主阅读后真实自我的讲述。学生可以选择PPT的形式,但要求背景图片的选择要符合文章的主题,字体字号的大小排版合理美观,切换操作熟练有序。整个内容讲述时间不超过5分钟。总之,针对不同文章或书籍的特点,设计好学习活动,让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发生,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迭为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数字化技术为这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多元评价与反思的方式。利用数字化工具,自主选择方式,借助平台,可以提供更为多元的评价与反思的方式。如《草房子》有很多成功的语言描写。先播放一段细马和桑乔的对话,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的回忆中,进而在讨论中理解细马遭遇家庭不幸后,变得坚强、不屈。然后让学生把最喜欢的那一段,用“啪啪”秀一秀。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仔细观察身边人,也学着大作家曹文轩的样子写一写他们的语言,可以图文并茂,可以声像结合等,将成果发布于平台,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用亮“星”、点“赞”等方式评价,用留言等方式评论;优美片段共同欣赏,问题片段互相帮助。互评全面、客观,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能够发现教师容易忽略的细节。另外,还促进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反思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