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连成
【机构】 湖北省来凤县大河镇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民族的发展靠人才,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可塑性较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符合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有效培养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们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科,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依靠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小学数学很简单,是一个入门的学科,学生们在这一阶段的逻辑思维还不能得到完善发展。因此,老师们需要在开设小学数学学科中让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
一、创新实践引导,轻松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是形象具体的课堂指导,这是弥补理解能力不足的有效方式。比如,在“图形的拼组”这部分学习中,若单纯用语言表达风车是由正方形的对折裁剪拼组完成,过于直接短小精悍的总结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能力要求过高容易不知老师所云,于是应该利用学生更易理解的方式,可以利用简单的图形进行观察、研究、交流、推理一系列活动从实际理解图形的本质。其中可利用现场操作制作风车,从实践中认识图案加强记忆,之后根据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制作过程或展示成果,在课堂最后引导全班回答总结其中出现过的形状。学生响亮的回答便是他们要学习的图形的拼组,也是这节课学习的最后目的。在实践和基础的学习引进相配合的模式中,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了大幅提高,使创新思维能力教育能更顺利发展。实践创新的结合对于学生发现、理解问题、获得创新启发、开启思维大门等是有极大辅助作用的。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让质疑成为学生权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质疑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实践。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不怕学生出错,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权利。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大家感觉生活中的角有大小区别吗?学生通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问题应该如何计算角的大小,这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笔者尝试与学生角色互换,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以独立思考和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索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更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使学生感受到质疑的乐趣,并在质疑中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强化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都习惯性地按照正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殊不知某些问题倒过来思考,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即常常提及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中的一种,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模式,能够让思维从对立面方向发展,最终让学生养成善于全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需刻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并适时点拨,正确地、科学地利用课本中的、习题中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应用题的解答中,有必要让学生将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当作问题来计算。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王奶奶的年龄。题中条件为,王奶奶今年年龄加上20后除以4,再减去24,最后用20乘,正好是100岁,请问王奶奶今年多大了?学生纷纷开始动笔思考,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正向“加减乘除”思维来解决此题,但有几名学生却采用了逆向思维“减加除乘”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解答了此题,即逆向列式为,(100÷20+24)×4-20=73(岁)。通过逆向解答问题,更简单,更容易。
四、开放性的尝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有这些,也不一定能创造,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制作几何模型,统计整理一些数据,联系生活实际自编应用题,还可设计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型,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而成功与否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更新和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型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才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
五、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师应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潜力,将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拓展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向乐于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素质教育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冬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7(8).
[2]蔡凤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J].贵州教育,2016(10).
[3]张文.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8(28).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有效培养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们在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学科,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依靠这种逻辑思维能力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我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小学数学很简单,是一个入门的学科,学生们在这一阶段的逻辑思维还不能得到完善发展。因此,老师们需要在开设小学数学学科中让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
一、创新实践引导,轻松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教育课堂中,比较常见的是形象具体的课堂指导,这是弥补理解能力不足的有效方式。比如,在“图形的拼组”这部分学习中,若单纯用语言表达风车是由正方形的对折裁剪拼组完成,过于直接短小精悍的总结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能力要求过高容易不知老师所云,于是应该利用学生更易理解的方式,可以利用简单的图形进行观察、研究、交流、推理一系列活动从实际理解图形的本质。其中可利用现场操作制作风车,从实践中认识图案加强记忆,之后根据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制作过程或展示成果,在课堂最后引导全班回答总结其中出现过的形状。学生响亮的回答便是他们要学习的图形的拼组,也是这节课学习的最后目的。在实践和基础的学习引进相配合的模式中,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有了大幅提高,使创新思维能力教育能更顺利发展。实践创新的结合对于学生发现、理解问题、获得创新启发、开启思维大门等是有极大辅助作用的。
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让质疑成为学生权利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和谐、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质疑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实践。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不怕学生出错,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权利。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大家感觉生活中的角有大小区别吗?学生通过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问题应该如何计算角的大小,这时笔者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探索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探索热情更高,笔者尝试与学生角色互换,以这种方式鼓励学生提问题,以独立思考和小组探讨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索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创设了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更能够释放自己的天性,使学生感受到质疑的乐趣,并在质疑中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强化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都习惯性地按照正向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殊不知某些问题倒过来思考,反而更容易解决问题,即常常提及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中的一种,是一种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的思维模式,能够让思维从对立面方向发展,最终让学生养成善于全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中,教师需刻意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逆向思维,并适时点拨,正确地、科学地利用课本中的、习题中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应用题的解答中,有必要让学生将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当作问题来计算。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王奶奶的年龄。题中条件为,王奶奶今年年龄加上20后除以4,再减去24,最后用20乘,正好是100岁,请问王奶奶今年多大了?学生纷纷开始动笔思考,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正向“加减乘除”思维来解决此题,但有几名学生却采用了逆向思维“减加除乘”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解答了此题,即逆向列式为,(100÷20+24)×4-20=73(岁)。通过逆向解答问题,更简单,更容易。
四、开放性的尝试,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有这些,也不一定能创造,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当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制作几何模型,统计整理一些数据,联系生活实际自编应用题,还可设计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型,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而成功与否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更新和转变。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型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学生。教师必须具备全面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健全的学生观。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数感和情感;善于帮助学生观察世界、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善于培养他们求异求真的习惯和自信心。教师还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认知结构、一定的创新思维品质,才能胜任对学生创新性的引导和启发。
五、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教师应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性潜力,将学生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拓展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向乐于研究、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素质教育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班冬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7(8).
[2]蔡凤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J].贵州教育,2016(10).
[3]张文.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初探[J].数学教学通讯.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