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尊重、接纳、欣赏
【作者】 钟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硕勋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试论幼儿教师的教育爱
从鲁迅先生的“教育总根于爱”到陶行之的“抱着爱人游泳”,关爱学生是教育者永恒的主题。在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意义上的爱又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即包括“尊重”、“接纳”和“欣赏”在内的“投入式理解”。
一、教育爱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各种心理活动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的个性开始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自我意识和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有稳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已经开始合成为整体,形成个人独特的个性雏形。因此也具有了各种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被接纳的需要和被爱的需要。这时候,成人对幼儿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就对幼儿发展起很大作用。蒙台梭利认为:“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的特殊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他,而不会对他有害。”所以,我们同样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尊重幼儿,接纳幼儿的想法和需要,肯定他们的价值。使幼儿在“教育爱”中感到温馨、愉快,帮助他们积极地、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幼儿教师的教育爱
1、教育爱的基础:尊重幼儿
“尊重幼儿”,是幼儿教育爱的基础,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教师的教育爱才能实现。长期以来,许多教育家在自己的研究理论中提出了这一观点。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指出:“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自然本性,实现儿童的自我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要围绕儿童而组织起来”。
尊重幼儿,就是要了解孩子,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蹲下身来和幼儿交谈,用心体会幼小世界的纯真与美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他的行为向我们展示该怎样尊重孩子:有一次,他看见一个小女孩摘花棚里的花,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批评小女孩,而是问她“你为什么摘花”,小女孩回答“奶奶生病了躺在床上,我想让奶奶看看美丽的花,看过后我再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又摘下两朵花送给小女孩并说道“一朵花送给你,因为你是一个可爱的孩子,第二朵花送给你妈妈,因为她培养了你。
尊重幼儿,还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我们不能用统一标准来要求他们。正如〈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所提出的“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比如:在磁铁吸物实验前,有的幼儿可能会认为玻璃杯会被吸起来,当然,受经验局限,这个答案不正确,但这个答案却是幼儿自己头脑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们说“错了”,幼儿对实验就不再感兴趣,而是直接把结果记录下来,又怎么能达到认知的发展呢?这时我们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再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找到正确答案。
2、教育爱的内涵:接纳幼儿
接纳幼儿,是指教师真正敞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幼儿的思想,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教师要“努力追随儿童正在发生的学习活动并加入其中”,去认真倾听儿童的语言、观察其行为,这种态度向儿童传达了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信任、理解和欣赏。儿童也从“倾听”中感知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从而更加自信。
接纳幼儿,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要放任自流,而是意味着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游戏,通过师幼互动,特别是教师以大朋友、大伙伴身份与幼儿交往使幼儿感到安全、融洽和亲切从而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我们的课程改革中常常遇到这类问题:在主题活动“秋天”中幼儿对教师预设的音乐活动“小树叶”不感兴趣,反而开始讨论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研究树叶有什么样的形状。这时候教师就要接纳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积极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并寻求答案。幼儿的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起点。只有幼儿引发的教育才能成为幼儿主动学习的内部动机。教师应关注并接纳孩子的兴趣点及时调整活动,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探索,才能真正激发孩子思维的火花。我们过去为了将预设活动进行下去常用的“以后再说”这类的空许愿的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接纳。
接纳幼儿,还表现为真正接受幼儿的主体地位,适时介入活动,给幼儿以指导、激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前进的策略,而不是一切包办,加速学习过程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的兴趣、想法和问题,及时回应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
3、教育爱的表露:欣赏幼儿
欣赏孩子,就是要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并把他们的优点扩大。有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教师,我们要经常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信心,才肯主动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了一个缺点。我们班上有一个小朋友,绘画能力弱,每次活动总是迟迟不敢下笔,一次无意间在纸上画了一条线,于是老师很高兴地说“你真能干,老师相信你一定能画好”。于是孩子很高兴地画起画来。以后每次画画,老师都会赞美孩子几句。慢慢的这个孩子喜欢上了画画。正如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说:赏识教育,就如同教孩子说话走路的教育,孩子学说话,说得再迟,我们会说“贵人迟语”,父母从不会抱怨,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他,只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和走路。赏识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用过却常常忽略的“教育爱”。
欣赏孩子,还表现在教师为幼儿提供得到表扬机会。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醒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幼儿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信心。同时教师的表扬要及时而具体,实验证明:表扬的事越具体,孩子对好行为的的认识就越清楚。
一个懂得教育爱的老师,就是乐于和孩子交往,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成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关切而又谨慎的态度对待幼儿。正如《纲要》所说: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爱,才是真正“教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