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引领学生触摸数学本质
【作者】 解华轩
【机构】 四川省高县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摘要】【关键词】
——以西师版数学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
在表达平均分的结果的时候,遇到了分的结果比1小的情况,比如一半、小半、大半等,如何表示这样的结果呢?这时候只有自然数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引进了分数。这时候认识的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这就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来扩展到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如果把一些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以后,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虽然是一个或几个。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但也可以理解为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这样建立的分数概念就基本完整了,这也就是教材中的“分数的意义”。
一、教材中分数的编排
分数的意义与运算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一般是采用螺旋上升的安排,分两次完成对分数的认识,加上最后认识的百分数,对分数的认识分成了三个阶段:“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段, “分数的意义”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段(在这两个单元中认识的分数都是正分数),在学习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后又安排认识百分数。
在与自然数的联系中借助直观来初步认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建立分数的概念。教材安排一般有以下特点:首先,单位“1”由一个物体组成,即每次平均分的都是1个物体,如一个饼、一个圆等。其次,只认识真分数以及分子分母相等的假分数。因为分得的结果,每一份都比1小。取一份或几份或全部,所得的分数都小于l或等于l。第三,分母都比较小。最后,不概括分数的定义,只通过直观描述初步建立分数概念。
由于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应充分运用形象和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操作感悟。如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分数,能够将图与分数相互表示。通常见到的课堂结构一般是:①创设一个平均分的情境引出分数;②动手操作(如折纸、涂阴影等)感知和初步理解分数;③在练习(图与数相互表示)中巩固和进一步理解分数。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做到了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分数,并能够将图与分数相互表示,而且还能明确相对大小,感受量变与质变的规律。这类课的课堂结构一般是:①从自然数过渡到分数;②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③学习单位“1”的大小与相应二分之一大小的关系;④在练习中不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出现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等;⑤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基于教材和学生研究的实践
“几分之几”是该版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和平均分的基础上,是学生与分数的第一次正式见面。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数学概念的一次扩充,是一次质的跳跃。整数和分数在意义、读写以及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相对而言,分数的概念更加抽象,学生理解、接受、运用起来比整数要困难。所以,小学数学教材都要采取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安排在三年级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是“分数的意义”,六年级主要是“分数的乘除计算和分数问题解决”。)
认识分数(分数单位——几分之一),是建立分数概念的开始,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该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性和起始性。基于教材和学生研究的实践《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分数源于等分。2.通过等分整体的操作活动,以及对整体与部分的观察比较,概括出几分之一的含义。3.能准确读写几分之一。4.能根据图形的涂色部分写出相对应的分数,会根据分数涂出图形中的相应部分。
(二)教学重点: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和表达;在使用分数前线判断是否是等分。
(四)教学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纸若干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不够1个,“半个”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等分结果从整数到分数的过程,同时需要一种新的数来表示等分的结果,也就是分数的产生。
2.操作探究,认识分数
(1)认识1/2。教学例1,①操作体会平均分。折一折,说说是怎么折的?涂出其中的一份。②直观认识1/2。课件演示平均分,初步认识1/2。③1/2的读写。这个数怎么读?怎么写?(教师示范,并清晰叙述书写的过程。)④1/2的含义。(师、生)借助实物说出1/2的含义)⑤1/2的直观图示。你能在自己的圆片上找一找并写一写它的1/2吗?
(2)探索四分之一。教学例2,①认识1/4。②构建长方形的1/4。③构建长方形的3/4。(3个1/4)
(3)抽象几分之一。
①借助长方形纸操作演示认识1/10,几/10。②借助线段操作演示认识1/5,几/5。③借助圆形纸操作演示认识1/3,几/3。④抽象:像这样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4)概括:像1/2、1/4、3/4、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例3,可自学)
设计意图:从1/2的突破,由1/4展开,再进入一般的几分之一,形成特殊到一般的认识。整个过程结合实物、图形,依靠大量的几何直观,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形象思维对于数学概念学习的支撑作用。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基础练习:口答P85课堂活动,判断P86的 第3题,写分数P86的 第1题,涂色P86的 第2题。
(2)拓展练习。
①设计“部分与整体的比较”。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 ),小正方形占大长方形的( ),小正方形占整个图形的( ),同一个小正方形,为什么会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②设计“局部推测整体”,培养学生的逆推思维能力,提高练习思维的含金量。如:(如图二)两根木条露出部分一样长,但第一根露出它的1/2,第二根露出它的1/3,这两根木条一样长吗?为什么?
4.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实践反思
实践中的亮点,从整数除法(平均分)引入,有平均分的结果,每一份从整数到分数。重视几何直观,大量运用各种图形,为学生认识分数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重视直观抽象,结合长方形、正方形、圆、线段等不同图形的等分,抽象出“1/几”的共同属性。教学思考:三年级的学生如何理解分数的产生(起源)?三年级的学生对“等分(平均分)”理解到什么程度?三年级的学生借助不同直观模型理解分数概念的水平怎样?主题图的目的如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