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
【作者】 朱 斌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思源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会比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的效果好得多,而从生活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活动方案,给学生自主分析、独立思考的机会,能够揭开素质教育的崭新一页。实践环节,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进行授课方式的转变与教学内容的补充;还要理解学生,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设计个性化的练习活动,继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构建和谐师生互动关系。如此一来,中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知识就更加指日可待了。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建生活情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口述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缺乏多样性与丰富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难度也就更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合理应用多种类型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创建更加丰富的教学情境。借助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化运作,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种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下面提出适用于大部分师生的教学方法。
应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挂图等提高学生对于内容形象性的理解。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程的教学当中,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卢沟桥或赵州桥,所以并不知道“肩”“小拱”等空间形象,这也导致学生对于石刻狮子的理解较为模糊。此时借助插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这一类建筑,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件进行优化教学。
二、借助生活情境解决教学难点与重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难点与重点都是很难处理的,此时教师普遍会采取讲述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部分重点与难点都需要凭借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简化教学任务,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便可以合理应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简化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实效性。
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桂林的水的“清、静、绿”等特征较难达到具象化的理解程度,这时便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简化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桂林山水的影像资料或图文资料,借助这一种方式将文章中的语言表述转变为直观化的图片,让学生直接通过眼、耳等途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在抽象性思维、想象力方面有所欠缺,对于教学材料的感性认知不强,但是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不仅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分析探索能力的路径,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学生虽然每天都行走在社会之中,但他们的学习时光大多在课堂上度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十分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接受器,毕竟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作为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去灌输知识,而应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身边的生活。如鲁迅的《社戏》一文,课文所描述的生活与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童年生活比较接近,因而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拓展,从课文中读出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影子。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生动的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主动去记录生动的生活,让语文学习始终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进一步充满灵气与活力。
四、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理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营造气氛来产生共鸣。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很多情境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2]。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为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语文学科,它能够达到传统语文课堂中无法企及的高度,帮助教师创设需要的情境,使教学情境更加生活化。如讲授经典美文《春》时,我原打算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小型春游,让学生亲身体验春所带来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行,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向学生展示小草冲破泥土释放自我的瞬间、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小朋友们蹦蹦跳跳地玩耍,脸上绽放着美好的笑容……同时为学生朗读《春》这篇课文,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文字在流淌,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学生闭着眼睛感受春的神奇魅力,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我借此机会教育学生,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你们真的用心观察了吗?美不仅在朱自清的笔下,也就在我们身边。
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科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却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3]。语文资源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广袤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等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生动的语文的源头活水,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办手抄报、排演小品、演讲赛、影评、猜迷活动、广告设计、制作图书卡片、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歌曲评价、情景对话等等。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及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个性潜能等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上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语文教育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了源头活水,语文教育将是枯燥的,乏味的。而如果从生活角度來进行语文教育,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一个非常好的授课模式。所以从生活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创建生活情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口述性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缺乏多样性与丰富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难度也就更高。在语文教学当中合理应用多种类型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可以创建更加丰富的教学情境。借助生活化的情境进行教学,更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同化运作,进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种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下面提出适用于大部分师生的教学方法。
应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插图、挂图等提高学生对于内容形象性的理解。大多数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借助画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中国石拱桥》这一课程的教学当中,学生可能没有见过卢沟桥或赵州桥,所以并不知道“肩”“小拱”等空间形象,这也导致学生对于石刻狮子的理解较为模糊。此时借助插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观看这一类建筑,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件进行优化教学。
二、借助生活情境解决教学难点与重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难点与重点都是很难处理的,此时教师普遍会采取讲述式、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部分重点与难点都需要凭借教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好地简化教学任务,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便可以合理应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简化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理解与记忆的实效性。
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桂林的水的“清、静、绿”等特征较难达到具象化的理解程度,这时便可以应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简化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桂林山水的影像资料或图文资料,借助这一种方式将文章中的语言表述转变为直观化的图片,让学生直接通过眼、耳等途径感受。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在抽象性思维、想象力方面有所欠缺,对于教学材料的感性认知不强,但是借助信息化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将教学内容以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不仅是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分析探索能力的路径,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学生虽然每天都行走在社会之中,但他们的学习时光大多在课堂上度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十分重要。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接受器,毕竟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作为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去灌输知识,而应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身边的生活。如鲁迅的《社戏》一文,课文所描述的生活与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童年生活比较接近,因而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拓展,从课文中读出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影子。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生动的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主动去记录生动的生活,让语文学习始终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进一步充满灵气与活力。
四、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置身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对文本进行理解。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营造气氛来产生共鸣。但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很多情境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2]。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优势为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语文学科,它能够达到传统语文课堂中无法企及的高度,帮助教师创设需要的情境,使教学情境更加生活化。如讲授经典美文《春》时,我原打算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小型春游,让学生亲身体验春所带来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行,为了弥补这一遗憾,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向学生展示小草冲破泥土释放自我的瞬间、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小朋友们蹦蹦跳跳地玩耍,脸上绽放着美好的笑容……同时为学生朗读《春》这篇课文,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文字在流淌,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学生闭着眼睛感受春的神奇魅力,不自觉地陷入其中。我借此机会教育学生,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你们真的用心观察了吗?美不仅在朱自清的笔下,也就在我们身边。
五、积极开展语文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科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却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内容[3]。语文资源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广袤美丽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等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生动的语文的源头活水,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办手抄报、排演小品、演讲赛、影评、猜迷活动、广告设计、制作图书卡片、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歌曲评价、情景对话等等。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及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个性潜能等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上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语文教育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了源头活水,语文教育将是枯燥的,乏味的。而如果从生活角度來进行语文教育,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一个非常好的授课模式。所以从生活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