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

【作者】 邹 瑶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成功的导入设计,犹如一把开启学生艺术之门的金钥匙,运用合理、恰当的导入方法,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导入;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课文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好的导语就如同一把开启学生艺术之门的金钥匙,能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谈谈课堂导入的一些方法。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时,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具体导入是这样: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她的命运会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通过恰当的设问、复习旧知识联系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铺设认知桥梁的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的运用要求新旧两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可在新旧课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方法。教材的编排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因此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的学习就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复习引入法的基本模式是:先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再由旧知识引出与之有联系的新知识。
  二、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谈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沟通方式,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教师在谈话时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时事、相关背景,拉家常式地进行谈话。例如:教学《回乡偶书》一课时,可以谈话导入:我们班谁的小朋友爸爸去外地工作呢?爸爸想你们吗?爸爸经常打电话吗?趁机引入新课:爸爸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谈话导入自然、便捷,方法灵活多变,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事要闻或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新颖,直观,富于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乐趣。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先用课件打出桂林山水全景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的样子,然后提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至此便引入课文。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些圆明园昔日建筑宏伟、奇珍异宝无数的图片,让学生一同来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魅力,再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文章作者希望我们为民族振兴而立志学习的良苦用心。
  四、故事导入法 
  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了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构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时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引入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是一个考验。
  五、设置疑问导入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不太可能吧?”“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什么鱼游到了纸上?”……无需老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学文。再如,《蛇与庄稼》一课,老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老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到外地买蛇养,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这种导入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创设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总之,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所以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