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高年级纠正别字的课堂教学方法

【作者】 魏林秀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小学生性格特点的影响以及汉字结构复杂性的影响,小学生在书写中经常会出现错别字。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小学生的汉字学习态度不认真,对于汉字结构的掌握不固,对于汉字的理解不正确等。引导小学生对汉字进行正确理解,区分错别字,在学习中杜绝错别字,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学习与写作学习打下坚持的基本。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错别字的纠正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去完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错别字;原因;纠正
  当人们无法用语言、动作、表情及某些特殊信号来交流思想时,往往会借助文字的表达来完成这一任务。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模糊不清,抑或一时缺乏认真的态度,学生难免会写下一些错别字,妨碍了信息的传递,可见预防与纠正错别字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作业本上有不少错别字,究其原因,大致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 有些汉字的构造非常复杂,字形繁琐,不对称,不易认记,如“赢”“凝”“鼎”……这些字确实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要找到突破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2. 一些教师对待错别字的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小学生写下一些错别字是理所当然的 , 也是无关紧要的,以致没有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去消灭它们,任凭它们在文字领域里泛滥;3. 纯粹属于一些教师的教法不对路,其实先入为主造成的被动与麻烦是不可掉以轻心的;4.“谐音广告”,随着各种宣传媒体堂而皇之地向社会倾泻,引起诸如“骑 (其 )乐无穷”“鸡 (机 )不可失”“一明 ( 鸣 ) 惊人”“默默无蚊 ( 闻 )”“闲 ( 贤 )妻良母”“芯芯 ( 心心 ) 相印”之类被改造过的畸形成语出现 , 给小学生带来一种负面效应。
  小学生作业本上错别字的形成除了上述根源外,也有一部分责任属于他们自己,比如学生字新词时,观察不够仔细,或者为了应付作业敷衍了事,或者出于习惯力量的推动。因此,教师在预防与纠正小学生写错别字时要有相应的思想准备。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错别字产生原因 
  1.汉字本身结构复杂 
  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无论是发音还是语法,都具有很强的复杂性。汉字本身的书写结构也是如此,许多字形相同的汉字,一不小心就会写成错别字。小学生对于事物的观察深度与广度不足,在认字的时候也只认汉字的基本轮廓,没有对汉字的结构、笔画进行深入探究,这是造成错别字产生的重要原因。 
  2.小学生自身原因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受到身心发展特点的影响,小学生好动,不能长时间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观察事物时比较粗略。小学生不会自主去发现两个相似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这对于他们的汉字学习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3.汉字教学方法单一 
  汉字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的汉字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都是从拼音、字形与结构入手进行讲解。这样死板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新鲜感,造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枯燥无味,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4.写字教学力度不足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写字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学习汉字,认识汉字。这样教学方法虽然扩大了小学生的汉字接触面,但没有让学生对看到的汉字具有深刻的印象,容易导致书写错误。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错别字纠正方法
  (一)将识字教学作为重点备入课堂,随文识字
  我从事的是低年段教学,小学低年段教学以识字为重点,围绕识字进行教学。在准备一节课时,我将生字圈入课文中,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们创造情境进行随文识字。例如在《笋芽儿》一课中,学习“脱、棉、躲、探”等字时,我将课文内容选出,将生字标注成红色,在品读课文时自觉加深记忆,并配合动作识字,学生能牢牢记住这个字,再不认错。
  (二)结合汉字特点进行教学 
  与英语相比,汉字的结构特点非常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发现规律,并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汉字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对形近字加以区别。在小学生年级提高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的汉字越来越多,形近字也越来越多。如果学生对汉字结构掌握得不尽牢固,那么在高年级的学习中,就很容易写出错别字。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形近字进行区别,分析他们的区别,着重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减少形近字的干扰。比如“已”和“己”就是十分容易出现错误的汉字,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出头与不出头的区别,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汉字学习的牢固。 
  其次,教师要让小学生通过掌握汉字的具体含义去掌握汉字。汉字与其本身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关系,特别是偏旁部首,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汉字的具体含义。像在学习“度”与“渡”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其偏旁部首的意义进行分析,引导小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三)针对差异,进行分辨。 
  1、区别笔画法。通过区别笔画的异同来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如汉字有不少的字形体极为相近,如“己”和“已”。不同之处在于第二笔,“己”空,“已”半,对于这样的字稍一疏忽就容易写错。 
  2、结构比较法。有些字可以看结构的异同来纠正错别字。如“外”与“处”,结构不同,而部件相似。 
  3、字形区分法。用比较字形的方法来纠正错别字。如折与析,熬与煞,间与问等都可以通过分析字形,进行比较。 
  4、以音辨形法。通过比较汉字的声旁来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如“芋”与“竽”,它们的声旁相同,都是“于”,但形旁不同,“芋”是“艹”头,指一种植物;“竽”指一种乐器。这样分析比较,就可避免写错。 
  5、以义辨形法。主要是辨析偏旁的含义。如“禾”的含义是庄稼,“禾”旁的字一般都同庄稼有关系,如:“稻”、“穗”、“稞、“香”等。 6、增减比较法。对易增、减笔画的汉字进行比较来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如“白”增笔“一”,则成“百”,反之“吏”减笔“一”,则成“史”。 
  (四)利用口诀、歌词帮助识记难字和轻易混淆的字。 
  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在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就可编出一句字谜:“好大一棵树”(或“参天大树”)。在学习生字“裕”时,用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学生对这样的识字方法感兴趣,学得快,记得牢。“碧”字“王大娘和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等等。
  (五)实物图片,形象识字。
  在处理课文的过程中,有些字在课堂上不容易理解,于是我采取了图片辅助识字的方法,例如字《泉水》一课中学习“塔”字时,文中出现“天然水塔”一词,于是,我在网上找到天然水塔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这个词的同时,记住“塔”字。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中,学习“针”字,我将各种针的图片找出来,让学生指认,并将各种针的名字标注出来,将“针”字处理成红色,学生在拓展词汇的同时,加深了对针的记忆。
  (六)重视汉字复习与巩固 
  小学生的分析能力不足,思维发展不尽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记住了,但很快会忘记。要减小小学生错别字的书写量,教师要引导小学生进行定期复习,将短期记忆发展成为长期记忆,及时巩固汉字学习内容,促进小学生记忆效果的优化。在教授一些新的汉字的时候,教师要结合新的学习内容,引导小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反复学习与复习,促进汉字学习成果的巩固,减少错别字。
  (七)实践体验,变被动为主动。 
  “表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不要让学生因为自己错别字多而感到自卑,不妨变正面消灭为间接解决。可采用各种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在班级里开展活动,使学生自己自愿强化,比如说走上大街找错别字,同学之间互找错别字,在黑板上展示错别字,互批互改作文等,从中评选出“谁是改错大王”。还可以采用榜样法对于不写错别字的同学进行表扬、奖励,从而来矫正小学生的错别字现象。
  总之,要彻底消除中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也并不是易事,因为学生处在学习阶段。只有依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去防止和有效地去改正,写错别字的现象才可以得到谒制,让我们这些作教师的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