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寻

【作者】 易 灿

【机构】 四川省武胜飞龙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作为奠基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其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我们应搭建平台,注重策略创新,多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策略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为未来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学校教育来说,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具有现实意义。而传统语文教学,取向定义为“教以应试”,主要培养学生应试技巧和能力,而对学生创新能力重视不够,更忽视策略培养,显然不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在这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如何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为我们新时期教师的重要责任。而语文又是学校教育中的奠基平台,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更不可推脱。多年实践告诉我们,要强调之,必须创新策略。下面,我把这几年的实践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他们敢于创新才有可能创新。从现实中看,有些学生畏惧失败,害怕出差错,怕冒风险,担心惹人笑话,这些因素正是创新必备因素,因为成功的道路总会伴随着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缺乏这些经历自然就不可能迎来成功。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勇敢的姿态正视失败,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和以后避免失败的方法,使失败真正成为“成功之母”,成为成功的阶梯和创新能力的源泉。 
  而有些学生自卑感很强,缺乏创新勇气和自信心,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看不到自身具有较好的创新潜能。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多鼓励,赏识,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端正认识,重新认识自己具有的潜能,突破自卑的障碍,树立信心,具有勇于进取的精神,拥有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向逆境抗争的决心,要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创新能力向纵深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语文教学时,多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利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与创新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对头脑中已有素材的加工。培养学生想象力,就等于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语文学科,有着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天然优势,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丰富的想象力是人们漫游科学的强劲翅膀。因此,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而“应试教育”下的分数至上和知识的标准化不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在教育界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事例:学生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春天”时,教师说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标准答案是水。可以说这种扼杀学生想象力的行为是多么的让人痛心。 
  在全面践行新课标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学在注重价值导向时,不应过渡强调标准化,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例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各自想象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暴风骤雨的夜晚而保存七根火柴的。结果学生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等想象得非常生动、逼真,更深刻地凸现了文章的主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断创新,关键在于教者对教材的挖掘,对学生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标新求异 
  敢于标新,敢于求异,这本身就是创新。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思考问题,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为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要搭建平台,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或突发奇想,教师必须予以鼓励,引导,点拨,而不能立即令学生坐下,更不能批评、训斥、嘲笑,要在听完学生讲述之后捕捉光闪点予以肯定和表扬,通过激励评价,点燃学生创新火焰,扬起标新立异之信心。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或多角度的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但要合情合理,不能随意求异,不能脱离实际。应强调逆向思维要立意求新。其实不止在回答问题时这样做,在作文训练上也可做这方面的尝试,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有效训练。
  四、善待学生的质疑多问 
  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曾经说过:“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引导学生质疑的良好效果。实践也告诉我们,疑是促进思维的启动机,是思维创新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而从实践来看,我们很多学生没有主动质疑的习惯,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采取“教有疑”策略,善于激疑、释疑,以疑诱思,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等话语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正像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体落实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带着“四问”去思考,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还能不能写得更好些?只要他们形成了习惯,主动思考的质疑就会自发进行了。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有很多方法策略,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应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创新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心理自由与安全的环境下既有信心去创新,更有能力去创新。这样,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预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李秀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年。
  [2]许甜甜,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6年。
  [3]陈勇,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学咨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