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情感策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李 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乐善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应渗透情感,寓情其中,让学生在情意交融的情感情境中朗读、理解,习得课堂内容,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策略;阅读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表现在教学中,就需要强化情感,让语文课披文入情。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重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自参加教学工作年来,我一直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将情感融入到阅读教学,让情感充满课堂,让情感激励学生。这样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情感策略在其间的应用。
一、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是实现情意交融的前提条件
教材中的课文,几乎都是精品。无论是形象地表现世界的记叙文,或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或是阐明事物的议论文,均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倾向。而每篇课文的情感因素,必须通过教师认真的品读,反复咀嚼,获得与课文一致的情感体验,方能挖掘出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而这些因素,作为一种隐藏性的存在,只要教师熟练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吃透教材,才能把这些育人元素挖掘出来成为教学内容,成为以情育人的载体。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如初中语文课文《天上的街市》和《静夜》,郭沫若的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对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两诗都充满了淡淡的忧伤。通过两诗比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些,对故事喜剧化的改造使读者淡淡的忧伤之余带一点淡淡的喜悦;而后一首诗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悲剧性场面,使读者感到了诗人的孤独、无望。如果我们通过备课把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动情,而后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联想,那么学生的学习定会深入,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感浓烈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入情入境的有效手段
情感浓烈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用情打动人的重要载体。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三、恰如其分的情感投入是实现课堂情意交融的重要手段
情意交融是富有人文性课堂的典型体现。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她的课堂就是声情并茂,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教材,感染学生。而实施情感策略,我们也应把自身情感投入其中,与文章、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极为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等,以情导情,使他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良好契机。在《斑羚飞度》的开讲,我就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存呢?今天我要讲的却是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斑羚被逼上了悬崖,陷入了绝境,老斑羚羊为了贏得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他们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来了生存的道路,唱响了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讲课开始,我就创设一个特定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其很快进入了课文学习的最佳状态。
人们常说:读得好,则不带解说,自晓其义。“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教学时,不应把文章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总体把握,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文章的声情理趣在抑扬顿挫的声调里曲折的地传达出来,使身于心谋。例如,在教学冰心的小诗《荷叶?母亲》时,我把孟郊的《游子吟》配乐朗读给学生听,以此来营造情感氛围,并适时用多媒体打出冰心在太平洋上孤独漂泊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洋溢在母女之间的真爱;接着让学生看课文,听配乐朗读,注意节奏重音,体味抒情语言;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朗读、默读、齐读、分读、全读、竞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整个课堂教师都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导读,使学生感情得以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策略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师生和谐,情感共生,“情融融、意切切”的一堂课才能水到渠成。实践证明,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德智双馨的合格人才来。
参考文献:
[1]李雪,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7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策略;阅读教学;应用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人文性,表现在教学中,就需要强化情感,让语文课披文入情。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重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自参加教学工作年来,我一直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将情感融入到阅读教学,让情感充满课堂,让情感激励学生。这样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情感策略在其间的应用。
一、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内涵是实现情意交融的前提条件
教材中的课文,几乎都是精品。无论是形象地表现世界的记叙文,或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或是阐明事物的议论文,均或隐或现地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倾向。而每篇课文的情感因素,必须通过教师认真的品读,反复咀嚼,获得与课文一致的情感体验,方能挖掘出来。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而这些因素,作为一种隐藏性的存在,只要教师熟练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吃透教材,才能把这些育人元素挖掘出来成为教学内容,成为以情育人的载体。落实到实践中,就需要我们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如初中语文课文《天上的街市》和《静夜》,郭沫若的这两首诗都是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天上传说中的人和事,以此反衬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对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两诗都充满了淡淡的忧伤。通过两诗比较,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更为明朗一些,对故事喜剧化的改造使读者淡淡的忧伤之余带一点淡淡的喜悦;而后一首诗则是一个令人感叹的悲剧性场面,使读者感到了诗人的孤独、无望。如果我们通过备课把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挖掘出来,自己首先披文入境、入境动情,而后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和情感联想,那么学生的学习定会深入,水到渠成。
二、创设情感浓烈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入情入境的有效手段
情感浓烈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我们知道,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是用情打动人的重要载体。好的作品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体验教育的重要途径。“入境动情”的导入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先用深沉、感人的语言讲述周总理逝世时人们悲痛的心情以及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悼念活动场景,面对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好总理,谁都禁不住悲痛欲绝。这样,师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激发出缅怀周总理的强烈情感。情注课中,课堂生辉。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给课堂罩上一层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对课文的体验上,从而生发具有共鸣效应的情感波澜,对课文的教学效果来说,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三、恰如其分的情感投入是实现课堂情意交融的重要手段
情意交融是富有人文性课堂的典型体现。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她的课堂就是声情并茂,犹如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动情,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方式驾驭教材,感染学生。而实施情感策略,我们也应把自身情感投入其中,与文章、与学生发生情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极为注重感情投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等,以情导情,使他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良好契机。在《斑羚飞度》的开讲,我就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存呢?今天我要讲的却是这样一个故事:一群斑羚被逼上了悬崖,陷入了绝境,老斑羚羊为了贏得种族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了死亡,他们用生命为下一代搭起来了生存的道路,唱响了一曲悲壮感人的生命赞歌……”讲课开始,我就创设一个特定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让其很快进入了课文学习的最佳状态。
人们常说:读得好,则不带解说,自晓其义。“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对语境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教学时,不应把文章嚼得支离破碎,而应总体把握,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文章的声情理趣在抑扬顿挫的声调里曲折的地传达出来,使身于心谋。例如,在教学冰心的小诗《荷叶?母亲》时,我把孟郊的《游子吟》配乐朗读给学生听,以此来营造情感氛围,并适时用多媒体打出冰心在太平洋上孤独漂泊的情景,让学生感悟洋溢在母女之间的真爱;接着让学生看课文,听配乐朗读,注意节奏重音,体味抒情语言;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把朗读、默读、齐读、分读、全读、竞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整个课堂教师都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导读,使学生感情得以共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策略的作用,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师生和谐,情感共生,“情融融、意切切”的一堂课才能水到渠成。实践证明,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语文教学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出德智双馨的合格人才来。
参考文献:
[1]李雪,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