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李宜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第八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语文教学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本文就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以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语文教学在开发人的这一潜能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功能,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时代的要求。那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颇有感触、深感欣慰。
  一、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上语文的语文教师,在其课文的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曾经历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不同的年代教同一篇课文,上课的各方面惊人相似,相似到乃至于板书、作业、导入课程的语言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模式而已,这不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当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有自己创新。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于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的一种胆识。
  二、提倡学生独立自主思考
  独立思考是自主创新的前提,一个掌握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人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创新创造,从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高中、大学生活与学习甚至工作都有深远的意义。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转换教学方法,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接受。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预留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也为提高语文学习课堂效率进行奠基。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新奇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吸引学生参与思考。教师可以将将要学习的语文课文,通过编排情景剧、播放相关内容的视频、设计互动游戏等呈现到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方式总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那么他们渐渐会自主参加到课堂上来,渐渐的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问疑、质疑、探疑和释疑。 
  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何况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感叹的惊奇过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质疑、教师点拨为主,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此文的深意所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便能从中找出疑问点:为什么苏州园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对称?为什么说“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是不足取的?整个园林的建筑都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设计师们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意识?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原本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风光蕴籍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必将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加快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性道德、个人信念、审美趣味的回归,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管理,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感等会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四、读书笔记,陶冶自我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革命老人”徐特立曾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更是强调读书要动笔。做好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考的过程,读中学思,读中学写。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训练思维能力,做好读书笔记是很重要的一环。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因而不能光把阅读归结为阅读能力,仅仅应视为掌握阅读能力的一个开端,使学生会借助书本观察、认识世界和自我。因此做好读书笔记是读书的重要内容,学生可以借此进行爱国、道德、审美方面的自我教育,陶冶情操,进而阐发个人的志趣和理想,并且发展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做好读书笔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五、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他写道:“宁静的夏天拂晓,我跟孩子们来到池塘边,印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朝霞般令人惊叹的美。于是,孩子们感觉到和体味到‘朝霞’、‘拂晓’、‘闪烁’、‘天涯’这些词在感情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苏霍姆林斯基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初中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人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