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 李文静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横江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深刻领会大纲精神,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大纲;实验教学;学生能力;创新精神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原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高达90个,难度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如何高效完成实验,将实验教学的价值扩展到最大化,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学到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和试剂的方法以及操作过程。对于以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会正确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我非常注重演示和讲解的结合。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先演示两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演示实验时,随着实验的进程,还应逐一说明仪器的名称、安装方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以上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具体事实,自己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最后教师再分析反应前与反应后变化的根本原因,再引用日常生活的事例,进一步巩固这一条规律。在讲变化和性质时,先讲了性质和变化的定义,再讲两者的区别,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知识。然后我从身边拿了一张纸进行演示实验,我首先把纸撕成两张,让学生去体会这是变化还是性质?学生会说“变化”。那么是什么变化呢?“物理变化”。这可以说明纸具有什么性质呢?“纸可以被撕破——是物理性质”。我又拿起火柴,将纸点燃,那么这是变化还是性质呢?“变化”。那么是什么变化呢?“化学变化”。这说明纸具有什么性质呢?“纸具有可燃性——是化学性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新知识。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获得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避免了机械的学习现象。
二、做好预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教材中化学实验的个数和类型较多,如果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和执行不合理,就会降低实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习惯,实验之前需要开展预实验工作,包括理论指导、教师演示、注意事项三大方面。教师演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更加形象的实验流程。例如,在“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备的密封性、除水干燥、设备顺序等内容的操作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论。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得到正确结论,教师需要开展预实验准备工作。首先,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讲解简易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石灰水溶液的流程以及实验设备,从而使学生搞清楚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以真实的试管、烧杯、石灰水溶液、酒精灯等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的具体操作,并思考实验方法的改进之处;最后,进入实验课堂,根据个人心得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实验结论与预期结论一致则证明实验正确,反之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有错误但不涉及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提供仪器让学生去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定:①对自己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③在以后的实验中要进行哪些改进。最后教师评定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对实验结论进行适当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对于基础实验中实验要求所得的结论,并不是整个实验所能得到的全部结论。教师不能受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或者课本的约束,将实验结论限定为几个方面,应该鼓励学生从实验过程和现象中获得新的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的改进和续做来探究更深的结论和真理。比如“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最终探究的物质燃烧条件是3个,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授课不应该局限于这三个方面的结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或者改进实验来探究更深层结论的能力。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提问,“怎样可以让火着的更旺啊?燃烧条件找到了,助燃条件又有哪些呢?”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使用单一变量法来探究。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准备两个集气瓶,一个氧气含量高,一个氧气含量低,放入相同的可燃物,点燃后观察量瓶中燃烧剧烈的程度,进而得出结论氧气可以助燃,氧气含量高可以使燃烧更充分。之后,再给学生以自由空间,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探究可燃物的多少与燃烧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种示范引导式的教育,渐渐地培养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知识的能力。之后利用这些既得结论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如何灭火,如何安全用火,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加形象的理解。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命脉,作为一个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认真钻研教材,紧密联系实际,挖掘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化学大纲;实验教学;学生能力;创新精神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原理。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实验高达90个,难度和可操作性存在着很大区别。因此,如何高效完成实验,将实验教学的价值扩展到最大化,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
一、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是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教师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比较容易学到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和试剂的方法以及操作过程。对于以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时会正确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有很大的帮助。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我非常注重演示和讲解的结合。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先演示两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演示实验时,随着实验的进程,还应逐一说明仪器的名称、安装方法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实验结束后,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以上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具体事实,自己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最后教师再分析反应前与反应后变化的根本原因,再引用日常生活的事例,进一步巩固这一条规律。在讲变化和性质时,先讲了性质和变化的定义,再讲两者的区别,让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知识。然后我从身边拿了一张纸进行演示实验,我首先把纸撕成两张,让学生去体会这是变化还是性质?学生会说“变化”。那么是什么变化呢?“物理变化”。这可以说明纸具有什么性质呢?“纸可以被撕破——是物理性质”。我又拿起火柴,将纸点燃,那么这是变化还是性质呢?“变化”。那么是什么变化呢?“化学变化”。这说明纸具有什么性质呢?“纸具有可燃性——是化学性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新知识。像这样通过演示实验来获得新知识的教学,就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说服力,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获得的新知,避免了机械的学习现象。
二、做好预实验,优化实验教学方案
教材中化学实验的个数和类型较多,如果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和执行不合理,就会降低实验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笔者的教学习惯,实验之前需要开展预实验工作,包括理论指导、教师演示、注意事项三大方面。教师演示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实验的操作过程,在头脑中形成更加形象的实验流程。例如,在“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变浑浊”实验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收集、实验设备的密封性、除水干燥、设备顺序等内容的操作问题都会影响到实验的最终结论。为了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得到正确结论,教师需要开展预实验准备工作。首先,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讲解简易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入石灰水溶液的流程以及实验设备,从而使学生搞清楚实验原理和步骤;然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以真实的试管、烧杯、石灰水溶液、酒精灯等实验仪器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的具体操作,并思考实验方法的改进之处;最后,进入实验课堂,根据个人心得体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实验结论与预期结论一致则证明实验正确,反之则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实验
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教师都应积极地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仪器,还应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对学生实验方案中较大的涉及安全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合理的建议及新颖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和支持,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指导使用。对学生实验方案中有错误但不涉及安全的问题,教师也可提供仪器让学生去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帮助,查找原因,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完毕,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评定:①对自己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评估;②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③在以后的实验中要进行哪些改进。最后教师评定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对实验结论进行适当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对于基础实验中实验要求所得的结论,并不是整个实验所能得到的全部结论。教师不能受限于以往的教学经验或者课本的约束,将实验结论限定为几个方面,应该鼓励学生从实验过程和现象中获得新的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对实验的改进和续做来探究更深的结论和真理。比如“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最终探究的物质燃烧条件是3个,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授课不应该局限于这三个方面的结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或者改进实验来探究更深层结论的能力。比如,老师可以给学生提问,“怎样可以让火着的更旺啊?燃烧条件找到了,助燃条件又有哪些呢?”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使用单一变量法来探究。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准备两个集气瓶,一个氧气含量高,一个氧气含量低,放入相同的可燃物,点燃后观察量瓶中燃烧剧烈的程度,进而得出结论氧气可以助燃,氧气含量高可以使燃烧更充分。之后,再给学生以自由空间,由学生来设计实验探究可燃物的多少与燃烧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种示范引导式的教育,渐渐地培养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探究化学知识的能力。之后利用这些既得结论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教导学生如何灭火,如何安全用火,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更加形象的理解。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命脉,作为一个化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认真钻研教材,紧密联系实际,挖掘实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