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些许思考
【作者】 唐 洁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渐行渐思,将感悟与实践有机结合,反思与提炼相结合,从而为自身提高教学实效找到更好的路子。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实践策略
新课改进行到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教了多年的语文,越来越不好教了,甚至有教不来的感觉了。这就是所谓的课改迷茫期。特别是新教材——部编版,更让我们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找不到着力的地方。但值得庆幸的是,指导新课改推进的新课标依然是我们熟悉的身影,我们可在其指导下继续迈开改革的步伐,推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向前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形式,脱离“应试”苦海,远离做秀般的“浮光繁华”,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真实回归生态课堂,成就师生个性张扬新舞台,让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完成资源共享,能力共建。
一、营造愉悦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成功的教学在于营造一种积极、愉悦、民主、和谐教学氛围。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参与的心理自由与安全感,为他们大胆想象,主动思维提供环境和平台。
二、放飞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构建,包括对词语的掌握、语义的理解、思想的感悟体会。而这些,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想象,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这样开放的课堂气氛很活跃,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主题,都被老天鹅敢于用胸脯撞击冰层的勇敢精神所感动。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老天鹅为什么像愚公移山那样不动脑筋想办法呢?他们抬一块石头从空中砸下来不就行了。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课堂教学鲜动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我们应加强学生对鹬蚌的对话进行反复诵读的引导,让学生以悟出鹬、蚌内心的想法和互不相让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让学生品味成功喜悦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学生的正确做法。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他们语文素养在平常教学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个新课改推进者,我们应渐行渐思,将感悟与实践有机结合,反思与提炼相结合,从而为自身提高教学实效找到更好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周晓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实践策略
新课改进行到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教了多年的语文,越来越不好教了,甚至有教不来的感觉了。这就是所谓的课改迷茫期。特别是新教材——部编版,更让我们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找不到着力的地方。但值得庆幸的是,指导新课改推进的新课标依然是我们熟悉的身影,我们可在其指导下继续迈开改革的步伐,推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向前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形式,脱离“应试”苦海,远离做秀般的“浮光繁华”,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真实回归生态课堂,成就师生个性张扬新舞台,让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完成资源共享,能力共建。
一、营造愉悦民主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成功的教学在于营造一种积极、愉悦、民主、和谐教学氛围。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参与的心理自由与安全感,为他们大胆想象,主动思维提供环境和平台。
二、放飞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构建,包括对词语的掌握、语义的理解、思想的感悟体会。而这些,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想象,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这样开放的课堂气氛很活跃,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能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个主题,都被老天鹅敢于用胸脯撞击冰层的勇敢精神所感动。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老天鹅为什么像愚公移山那样不动脑筋想办法呢?他们抬一块石头从空中砸下来不就行了。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课堂教学鲜动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在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我们应加强学生对鹬蚌的对话进行反复诵读的引导,让学生以悟出鹬、蚌内心的想法和互不相让的态度。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课本剧,通过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让学生品味成功喜悦
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尊重学生的正确做法。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让他们语文素养在平常教学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作为一个新课改推进者,我们应渐行渐思,将感悟与实践有机结合,反思与提炼相结合,从而为自身提高教学实效找到更好的路子。
参考文献:
[1]周晓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