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 吴爱国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方下镇中心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并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加强对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视,设定科学的学习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道德和法制课对于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只有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在现在的教师教学中,主要还是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以重视,这就是没有设定合理的课堂目标。在教学课堂中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目标就是方向,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在教学目标上面。例如,在学习“走向自立人生”时,教师就可以为这堂课设定一个目标,就是教导学生什么是自立,怎样做到自立。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中心,组织语言和课堂活动,找一篇有关自立的文章进行朗读,或者和学生进行组织活动教导他们什么是自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促使学生明白自立的含义,并且知道如何去自立,从而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的素养进行了教育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和发展。
  二、强化案例教学,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在讲授“预防犯罪”一课时,为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权威性,笔者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法律案例,如“大学生掏鸟”案,某大学生因掏了十几只国家保护动物燕隼并出售而被判刑十年。这一案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对这一案件的看法,并就法院的判决是否合理进行交流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提出了一些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法院判刑过重,只是抓了几只鸟而已。笔者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观点看法之后,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同学们可能有些不理解法院的判决,认为几只鸟而已。但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要入刑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犯罪的危害,增强了法治意识,树立了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意识也是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选择密切相关的典型法律案例,并就案例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对法治的重要性进行理解,从而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三、注重教学资源的丰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要能够注重教学资源的应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利用小组的力量收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在学习“中国的社会变迁”相关知识内容,可以给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给一个小组布置收集有关中国社会成立之前的一些资料,让一些小组收集有关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通过不同小组收集不同的内容,不仅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丰富,还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当小组收集好相应的资源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讲解自己对资料的收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得每位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在提升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组织表达能力。此外,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鼓励的方式,即使学生有些许的创新也要进行鼓励,以便提升学生自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还要能够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升,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帮助学生认知
  传统的学生评价多是基于学生成绩的,一门学科考试分数高,就说明学生学科优秀。但是,道德与法治科目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区别,就如现在人们总是说“有些人只有高学历,没有高修养”一样,成绩的好坏只能评定一个学生学习能力或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决定学生的素质与修养。因此,本学科需要多样的测评机制来规范学生的道德与对法治的认识。一方面,要摆脱标准答案式的测评,在测评中具体描述测评标准,尺度可以是有弹性的,多维考察的。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活动进行考察,重视学生社会活动中所做的事情,积极提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实践落到实处。例如,将学生参与的爱心捐助、志愿者活动计入考核范围,结合互查问卷,从侧面了解学生行为等方式,多客体、多角度进行综合测评。让学生意识到,单纯的死记硬背,学习课本内容,取得高分是不能取得最终成绩的,这一部分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行为获得。
  五、回归课堂本真,实现素质培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回归课堂本真,实现素质培育途径的有效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中感悟道德与良好品质的重要性,能够在社会中树立法律规范意识与思想道德观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客观完善的价值体系,从而回归课堂本真。在社会大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拓展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汲取更多知识与素养的养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调动,深入开展学习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增强对社会的关怀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加强知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例如教师应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在大街上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该不该扶?”并以此为话题展开甲乙双方的辩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参与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的教学,既可以满足国家整体教育事业的综合要求,又可以提高对学生教育的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现阶段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这方面课程的教学实践是刻不容缓的。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简单了解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也看到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针对那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策略,希望通过这些策略的贯彻落实,可以更好地进行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刘磊.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6).
  [2]王月嫦.基于核心素養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5).
  [3]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