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幼儿体育教学
【作者】 张 娣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南溪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体育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幼儿通过体育活动不但能使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得到锻炼和改善,体质得以增强,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思维、智能的迅速发展。因此加强幼儿体育活动的设计和研究对于提高幼儿体育活动的水平和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体育活动;设计;幼儿;计划;目的
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教授幼儿一些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是增进幼儿体质以及促进幼儿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它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传授幼儿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幼儿人格和个性,发展智力,更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
一、体育活动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组织活泼生动、形式繁多的幼儿体育活动,需要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
1.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
刚入园的幼儿园小朋友对于彼此是陌生和不熟悉的,表现在交往中显得不主动。因此在体育活动时,可以邀请他们的其他学科教师一起进行游戏,如“灰太狼灰太狼几点钟”“喜羊羊喜羊羊真爱玩”等。让教师在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通过积极快乐的情绪感染幼儿,带领孩子们纵情地玩、尽情地笑、无拘无束地跳。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之间也相互熟悉了,交往也日渐频繁,幼儿也会在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中展现自己。
2.趣味游戏中需要重视制定规则
由于幼儿的身心特征决定其在户外运动时非常活跃,但也因为幼儿在此阶段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为了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正常和安全进行,教师应在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及要求。不过这些规则也会让幼儿产生困惑,他们在兴奋的时候是不会在意和遵守这些规则的,如果强制让他们遵守,给予限制,会让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受到打击,降低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游戏情节及时灵活地将相关规则趣味性化。
3.创设生动的情景
体育教学活动中涉及了大量的动作训练,但是单一的机械性训练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继而导致其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应主动地将幼儿体育教学穿插于充满童趣的情景活动中。例如,在体育活动《小小游击队》中,教师将活动贯穿于幼儿喜欢的故事之中,孩子们扮演游击队员,重点练习匍匐前进;教师又创设情境,队员们钻过山洞(钻圈)、走过小桥(平衡木)、匍匐前进过电网(地垫)、穿过山谷(跨栏)、绕过树林(可乐罐)将手榴弹投向敌人,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所感染,自然地融入到活动中,并全身心地投入去充当角色并在其中主动锻炼。这个活动中,教师加入了情景的设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走、跑、跨、钻、绕、匍匐这些动作都得以练习。
二、创设合适的有利于潜能开发的教学情景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儿童入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幼儿积极探索。体育课堂很特殊,它具有空间大、活动强的特点,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善于组织、精心设计。
1.创设情景。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与幼儿的态度是了取昨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而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是引起师生积极态度的重要方法。如:在“穿过小树林”的体育游戏中,传统的教学是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幼儿练习曲线仿小白兔、蝴蝶、小鸟、蜻蜓的姿势,就引起幼儿的情趣。新鲜、活泼的情景,将会给体育教学带来轻松、欢快的教学气氛。
2.力求心理相容,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特别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保持一颗童心,由衷地热爱每一个儿童,从而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
三、体育活动要注重情节性与故事性
活动内容设计有趣的情节,让幼儿随着故事的情境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练习内容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往往只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刺激、浓烈的气氛和种种的趣味情境。根据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和对运动形式的特殊要求,要把体育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寓于有情节、有角色的游戏之中,让幼儿在“乐趣”中进行体育锻炼。
四、活动密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活动密度是指“运动时间与活动时间的比值”,可用公式表示:活动密度=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总时间×100%。如某大班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各种动作的实际练习时间是16分钟,如果单位活动时间为35分钟,那么其活动密度为:16÷35×100%=46%。幼儿的身体锻炼与动作练习的生理负荷的域值,如果按照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30~35分钟,幼儿运动时平均心律130~160/分钟来计算,那么3~6岁幼儿合理的运动的密度应该在35%~65%之间。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活动量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尽可能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活动量。体育活动应遵照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原则,掌握好一定的活动密度和活动强度通过实验,通常运动密度为活动时间的50%~70%之间,平均心率为140~170次/分之间。活动量取决于体育活动的强度、密度和时间这三个因素的综合情况。活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常用脉搏(或心率)在活动中的变化以及活动以后的恢复情况作为指标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同年龄的幼儿脉搏变化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活动时间指幼儿参加一个正规性体育活动所需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为15~20分钟,中班幼儿为20~25分钟,大班幼儿为半小时左右。
五、注重幼儿体育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幼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决定了在幼儿体育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而以下几项内容是我们在幼儿体育活动中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精神,增进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幼儿爱玩是“天性”,在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影响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要注意将游戏和技能教学有机组合,真正通过组织教学培养幼儿广泛的体育爱好,提高运动兴趣,增强体质。
关键词:教师;体育活动;设计;幼儿;计划;目的
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教授幼儿一些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是增进幼儿体质以及促进幼儿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它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传授幼儿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幼儿人格和个性,发展智力,更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
一、体育活动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组织活泼生动、形式繁多的幼儿体育活动,需要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真正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
1.师生共同参与有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
刚入园的幼儿园小朋友对于彼此是陌生和不熟悉的,表现在交往中显得不主动。因此在体育活动时,可以邀请他们的其他学科教师一起进行游戏,如“灰太狼灰太狼几点钟”“喜羊羊喜羊羊真爱玩”等。让教师在游戏中扮演主要角色,通过积极快乐的情绪感染幼儿,带领孩子们纵情地玩、尽情地笑、无拘无束地跳。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之间也相互熟悉了,交往也日渐频繁,幼儿也会在更多自由活动的机会中展现自己。
2.趣味游戏中需要重视制定规则
由于幼儿的身心特征决定其在户外运动时非常活跃,但也因为幼儿在此阶段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为了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正常和安全进行,教师应在活动中制定相应的规则及要求。不过这些规则也会让幼儿产生困惑,他们在兴奋的时候是不会在意和遵守这些规则的,如果强制让他们遵守,给予限制,会让幼儿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受到打击,降低参与的兴趣。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游戏情节及时灵活地将相关规则趣味性化。
3.创设生动的情景
体育教学活动中涉及了大量的动作训练,但是单一的机械性训练会让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继而导致其兴趣降低。因此教师应主动地将幼儿体育教学穿插于充满童趣的情景活动中。例如,在体育活动《小小游击队》中,教师将活动贯穿于幼儿喜欢的故事之中,孩子们扮演游击队员,重点练习匍匐前进;教师又创设情境,队员们钻过山洞(钻圈)、走过小桥(平衡木)、匍匐前进过电网(地垫)、穿过山谷(跨栏)、绕过树林(可乐罐)将手榴弹投向敌人,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所感染,自然地融入到活动中,并全身心地投入去充当角色并在其中主动锻炼。这个活动中,教师加入了情景的设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走、跑、跨、钻、绕、匍匐这些动作都得以练习。
二、创设合适的有利于潜能开发的教学情景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物质环境,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压力,使儿童入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促使幼儿积极探索。体育课堂很特殊,它具有空间大、活动强的特点,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善于组织、精心设计。
1.创设情景。体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与幼儿的态度是了取昨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而创设最佳教学情景是引起师生积极态度的重要方法。如:在“穿过小树林”的体育游戏中,传统的教学是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幼儿练习曲线仿小白兔、蝴蝶、小鸟、蜻蜓的姿势,就引起幼儿的情趣。新鲜、活泼的情景,将会给体育教学带来轻松、欢快的教学气氛。
2.力求心理相容,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在体育教学中,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特别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机会;同时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儿童,保持一颗童心,由衷地热爱每一个儿童,从而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
三、体育活动要注重情节性与故事性
活动内容设计有趣的情节,让幼儿随着故事的情境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练习内容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往往只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刺激、浓烈的气氛和种种的趣味情境。根据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和对运动形式的特殊要求,要把体育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寓于有情节、有角色的游戏之中,让幼儿在“乐趣”中进行体育锻炼。
四、活动密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活动密度是指“运动时间与活动时间的比值”,可用公式表示:活动密度=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总时间×100%。如某大班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各种动作的实际练习时间是16分钟,如果单位活动时间为35分钟,那么其活动密度为:16÷35×100%=46%。幼儿的身体锻炼与动作练习的生理负荷的域值,如果按照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30~35分钟,幼儿运动时平均心律130~160/分钟来计算,那么3~6岁幼儿合理的运动的密度应该在35%~65%之间。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活动量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尽可能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活动量。体育活动应遵照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原则,掌握好一定的活动密度和活动强度通过实验,通常运动密度为活动时间的50%~70%之间,平均心率为140~170次/分之间。活动量取决于体育活动的强度、密度和时间这三个因素的综合情况。活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常用脉搏(或心率)在活动中的变化以及活动以后的恢复情况作为指标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同年龄的幼儿脉搏变化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活动时间指幼儿参加一个正规性体育活动所需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为15~20分钟,中班幼儿为20~25分钟,大班幼儿为半小时左右。
五、注重幼儿体育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幼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决定了在幼儿体育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多样性,而以下几项内容是我们在幼儿体育活动中需要给予特别关注的。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的精神,增进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幼儿爱玩是“天性”,在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影响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要注意将游戏和技能教学有机组合,真正通过组织教学培养幼儿广泛的体育爱好,提高运动兴趣,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