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作者】 张旭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当今教育教学发展的潮流。基于此原因,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现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些现状,并简单地总结出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一些策略,这一系列的研究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着明显的助益,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现状;教学策略
通过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高水准地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一、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数学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时候基本都是采用先讲解例题,然后进行练习,练习就是让学生先自行完成,老师再进行讲解,这样的做法不是十分的有效,都是机械性地背题,所以,学生就会觉得解决问题的题目非常难。学生长期做不出来,就会对解决问题失去信心,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小学阶段对于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的呈现基本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提问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第二,没有重视语言的表达对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第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太过模式化,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是一味地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纯数学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特点,而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套特定的式子去解决问题。正是由于现状存在这些弊端,使得十分有趣的解决问题教学变得十分乏味,使得学生对解决问题失去了信心,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学生不主动给老师提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是找答案,不动脑想想为什么要解决在这个问题,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素不能有效地在学习中得到培养。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例如,我执教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逛公园引入:我出示课件,美丽的公园,公园大门口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盆数都是整十数。我告诉同学们今天进公园需要买一张特殊的门票,根据鲜花提数学问题,由于低年级数学以加减为主,课堂上孩子们提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可见创设生动的情景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生动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理清问题
弄清题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分析,明确题目的大概含义。小学教材中常见的方法有:
1.建立列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表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析方法。用列表的形式,将问题的相关信息集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出相应的表格并将有关数据信息填入表中,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表格的引入,可通过锻炼学生自主整理信息的能力,巧妙渗透对应思想,将知识点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意识到列表整理在解决问题策略中的重要性。
2.合理简化。数学课堂难免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可以进行简化的策略:一方面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多余信息,化繁为简,减少解决问题时的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化大为小,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总和,使问题内部各成分的关系更清晰。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将过程环节简化成流程图,去除冗杂无用的信息和非本质的语言描述,简化题目的本质内容,使得解决策略一目了然。
(三)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学生解决问题是要通过对事情的理解和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来确定算法的。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将事情的数量关系概括、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是提高正确解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五)运用经典的例题帮助学生开拓数学分析思维
比如,在讲到五年级《方程》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题材设计一个解方程问题,并组织小学生对该例题进探讨。“抽屉原理”是典型的方程应用题,再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假如现在有仙贝和雪饼两种饼干,总共为12块,分别装载独立的包装中。雪饼是两块装成一小袋,仙贝是三块装成一小袋,一共有6袋饼干,那么两种饼干各为几袋?在讨论中,一些学生想法比较直接,使用的纸片制作了12块“饼干”并将饼干随意搭配,尝试并凑出6袋子。一些学生会选择使用简单的分步运算来解题。在学生结束讨论后,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踊跃探究的行为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把讨论时设计的解题方法综合起来,这样就能有效实现基础方程知识的教学。
数学学科的经典例题通常具有典型性与综合性,因此在融合教材资料的基础上,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题开展探究,除了可以对深化课堂教学之外,还能发散小学生探究及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
(六)动手操作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实验主要用来发现问题、形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动手操作主要是探求数学结论和解题方法。有些题目只靠学生空间想象很难想象出正确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遇到有关几何形体的问题时,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例如:我在教《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找来一些式样不同的圆柱体纸盒,纸杯,纸筒,让学生用剪刀把圆柱沿高剪开,看一看圆柱的表面积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有的说“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有的说“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有的说:“圆柱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组成的。”这时,我让这三个学生一一把他手中的圆柱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时同学们才发现这三个同学手里拿的依次是纸盒,纸杯,纸筒他们的算法都对。通过操作让学生自己获得了解题的方法,学生印象深刻效果好。
(七)让学生学会从一题多变培养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隘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在学习了新的解决问题知识后,要联系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变化内容、变化形式,充分让学生感受一题多变并灵活解决。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意识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意识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四个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而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便可引导学生继续创新,将问题升华,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现状;教学策略
通过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高水准地解决问题能力,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使得学生能够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就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一、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现状
小学数学在教学解决问题的时候基本都是采用先讲解例题,然后进行练习,练习就是让学生先自行完成,老师再进行讲解,这样的做法不是十分的有效,都是机械性地背题,所以,学生就会觉得解决问题的题目非常难。学生长期做不出来,就会对解决问题失去信心,进而对数学失去兴趣,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小学阶段对于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的呈现基本都是相同的,也就是提问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第二,没有重视语言的表达对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第三,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太过模式化,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是一味地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一个纯数学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源于生活这一特点,而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套特定的式子去解决问题。正是由于现状存在这些弊端,使得十分有趣的解决问题教学变得十分乏味,使得学生对解决问题失去了信心,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直接提供给学生的,一般学生不主动给老师提问题,同时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只是找答案,不动脑想想为什么要解决在这个问题,就可以迅速地进行解答,当然也就无所谓探索。正是由于这些,学生在解题中想起的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知识,而对解题起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数学思想、情感、坚强的意志这些隐性因素不能有效地在学习中得到培养。所以,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设计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深入问题中。
例如,我执教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创境激趣这一环节中,以生活实例逛公园引入:我出示课件,美丽的公园,公园大门口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盆数都是整十数。我告诉同学们今天进公园需要买一张特殊的门票,根据鲜花提数学问题,由于低年级数学以加减为主,课堂上孩子们提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可见创设生动的情景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生动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理清问题
弄清题意也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分析,明确题目的大概含义。小学教材中常见的方法有:
1.建立列表。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列表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析方法。用列表的形式,将问题的相关信息集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条捷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出相应的表格并将有关数据信息填入表中,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表格的引入,可通过锻炼学生自主整理信息的能力,巧妙渗透对应思想,将知识点更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意识到列表整理在解决问题策略中的重要性。
2.合理简化。数学课堂难免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分析问题时可以进行简化的策略:一方面去掉一些无关的因素或多余信息,化繁为简,减少解决问题时的干扰因素;另一方面可以化大为小,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的总和,使问题内部各成分的关系更清晰。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将过程环节简化成流程图,去除冗杂无用的信息和非本质的语言描述,简化题目的本质内容,使得解决策略一目了然。
(三)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学生解决问题是要通过对事情的理解和对数量关系的掌握来确定算法的。小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将事情的数量关系概括、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因此,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是提高正确解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能力的培养,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发挥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
(五)运用经典的例题帮助学生开拓数学分析思维
比如,在讲到五年级《方程》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题材设计一个解方程问题,并组织小学生对该例题进探讨。“抽屉原理”是典型的方程应用题,再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假如现在有仙贝和雪饼两种饼干,总共为12块,分别装载独立的包装中。雪饼是两块装成一小袋,仙贝是三块装成一小袋,一共有6袋饼干,那么两种饼干各为几袋?在讨论中,一些学生想法比较直接,使用的纸片制作了12块“饼干”并将饼干随意搭配,尝试并凑出6袋子。一些学生会选择使用简单的分步运算来解题。在学生结束讨论后,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踊跃探究的行为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方程把讨论时设计的解题方法综合起来,这样就能有效实现基础方程知识的教学。
数学学科的经典例题通常具有典型性与综合性,因此在融合教材资料的基础上,引入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小学生对数学题开展探究,除了可以对深化课堂教学之外,还能发散小学生探究及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
(六)动手操作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办法
在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实验主要用来发现问题、形成数学概念和命题。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动手操作主要是探求数学结论和解题方法。有些题目只靠学生空间想象很难想象出正确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正如邓小平同志说过的“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遇到有关几何形体的问题时,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例如:我在教《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找来一些式样不同的圆柱体纸盒,纸杯,纸筒,让学生用剪刀把圆柱沿高剪开,看一看圆柱的表面积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有的说“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有的说“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有的说:“圆柱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组成的。”这时,我让这三个学生一一把他手中的圆柱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时同学们才发现这三个同学手里拿的依次是纸盒,纸杯,纸筒他们的算法都对。通过操作让学生自己获得了解题的方法,学生印象深刻效果好。
(七)让学生学会从一题多变培养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创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一个狭隘的课本知识领域里,应该是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初步理解与掌握后,进一步的深化和熟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举一反三。在学习了新的解决问题知识后,要联系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变化内容、变化形式,充分让学生感受一题多变并灵活解决。
解决问题,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它首先存在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新的学习课题;其次存在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为将学过的数学知识、原理、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应用意识,策略意识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个意识标准,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四个意识,才能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去积极探索,而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便可引导学生继续创新,将问题升华,使学生思维向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