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作者】 陈元强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宋家镇中心小学校石坪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课程设计及实践的经验不足,教师们在估算教学和评价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笔者认为小学数学估算策略有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教授具体的估算方法、帮助学生增强估算意识、接受估算答案的多样性。
关键词:估算;策略;方法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课程设计及实践的经验不足,教师们在估算教学和评价中遇到了许多困惑。一些教师认为估算只是一个操作性的过程,他们让学生在做估算题的过程中掌握估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得出估算结果,但忽视了对估算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式地学习估算,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估算教学,或者结合一些不适合估算教学的具体例子,不注意搜集现实生活中适于估算教学的例子。一些教师仍然认为“精确计算优于估算”,自然地,学生养成进行精确计算的习惯,认为估算考试的分值过少,形成“估算可有可无”的观念。如何正确把握估算教学,引领学生进行估算值得探究。
一、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1.在计算前培养估算的意识。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2.在计算后培养估算的意识。教师经常在计算后,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在计算前的估算范围,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等。平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后估算,在发现问题后,做到及时改正。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二、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估算的目的、解决问题,在估算过程中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和调整策略。
(1)预测策略,即学生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培养学生运用预测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预测、判断、推理能力,预测一般在解题前进行,它可以给我们确定一个结果的取值范围,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教学时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买来45张课桌,每张课桌12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很容易就列出了算式,但对于计算却还不会。于是,教师先请学生来估计一下它的结果,学生甲是这样说的:把45看作40,把128看作120,因此它的结果应该比4800大。学生乙是这样说的:把45看作50,把128看作130,因此它的结果应该比6500小一点。学生丙说:我把他们两人的结果综合起来,这个算式的结果应该在4800~6500之间。针对这一估计结果,学生展开算法的研究。在算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对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由此来判断计算方法的正误。
(2)调整策略,即学生对问题结果进行合理的估计,组织学生对估计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相互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逐步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达到最优化。如学校要买一种价格为38元的椅子23把,请你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甲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做40,把23看做20,大约要准备800元钱;学生乙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做40,把23看做25,大约要准备1000元钱;学生丙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做40,40×23=920,大约要准备920元。通过三名学生的交流,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了学生丙的估计更接近准确值,更有说服力。因而,在下次碰到类似问题时,便会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使自己的估计值更有说服力。
三、设计含有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其中主要纯算式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数学问题比较方案,缺少估算的兴趣,学生更多地选择精算的方式来计算问题,所以缺少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浓烈的估算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估算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时,需要合理选择估算内容,使估算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例如:小学1-6年级学生安排外出秋游,各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16、23、37、44、20与40,那么公共汽车的座位只有60个,怎样让两个班级共同乘坐一辆汽车,才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设计这种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自主进行估算练习。
四、距离估算,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长度属于一项基础的数学内容,而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许多学生并没有直观的数学认识,为了准确地判断长度,他们会选择对相应的事物进行测量。但是许多时候,如果所面临的事物不能够通过测量来完成,这些学生便会束手无策。如在一幢楼的高度判断上,没有办法进行直接地测量,这时候,教师便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估算。首先,测量出最底层楼的高度,然后乘楼的层数,并添加一些不确定的内容,如楼层之间的间隔高度、楼顶凸出等,都需要计算在其中,因而需要通过估算来完成。比如,在学习校园操场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操场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然后对整体的面积进行估算。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数学实践。如果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际地计算,而不是完全不允许学生出错。估算的本质在于大概地计算,但是并不代表完全不计算,需要有一定的准确性范围,教师仅仅需要带领学生保持在这一范围以内即可。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构建科学的估算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使学生在极为熟悉、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中,轻松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新课改背景下,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致力于探究数学知识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来提升小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估算习惯与意识,这是估算教学效率优化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对估算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逻辑能力和估算水平。
关键词:估算;策略;方法
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加强估算教学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也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理论研究的缺乏、课程设计及实践的经验不足,教师们在估算教学和评价中遇到了许多困惑。一些教师认为估算只是一个操作性的过程,他们让学生在做估算题的过程中掌握估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得出估算结果,但忽视了对估算意识的培养,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式地学习估算,导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大多数教师只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估算教学,或者结合一些不适合估算教学的具体例子,不注意搜集现实生活中适于估算教学的例子。一些教师仍然认为“精确计算优于估算”,自然地,学生养成进行精确计算的习惯,认为估算考试的分值过少,形成“估算可有可无”的观念。如何正确把握估算教学,引领学生进行估算值得探究。
一、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估算方法后,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在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估算。
1.在计算前培养估算的意识。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计算前进行估算,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估算的方法。在计算前多问:得数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在计算前估算,知道了得数的大致范围,为下面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
2.在计算后培养估算的意识。教师经常在计算后,问一问学生: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错了?是否符合在计算前的估算范围,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等。平时也要求学生自己在计算后估算,在发现问题后,做到及时改正。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较各自的估算结果。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了估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估算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估算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不能简单地认为估算结果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方法。
二、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估算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估算的目的、解决问题,在估算过程中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在估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和调整策略。
(1)预测策略,即学生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培养学生运用预测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预测、判断、推理能力,预测一般在解题前进行,它可以给我们确定一个结果的取值范围,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如两位数乘三位数乘法教学时有这样一道题:某小学买来45张课桌,每张课桌12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很容易就列出了算式,但对于计算却还不会。于是,教师先请学生来估计一下它的结果,学生甲是这样说的:把45看作40,把128看作120,因此它的结果应该比4800大。学生乙是这样说的:把45看作50,把128看作130,因此它的结果应该比6500小一点。学生丙说:我把他们两人的结果综合起来,这个算式的结果应该在4800~6500之间。针对这一估计结果,学生展开算法的研究。在算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根据估算的结果,对自己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由此来判断计算方法的正误。
(2)调整策略,即学生对问题结果进行合理的估计,组织学生对估计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相互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逐步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达到最优化。如学校要买一种价格为38元的椅子23把,请你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甲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做40,把23看做20,大约要准备800元钱;学生乙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做40,把23看做25,大约要准备1000元钱;学生丙是这样估计的:把38看做40,40×23=920,大约要准备920元。通过三名学生的交流,学生们逐渐体会到了学生丙的估计更接近准确值,更有说服力。因而,在下次碰到类似问题时,便会调整自己的估算策略,使自己的估计值更有说服力。
三、设计含有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其中主要纯算式问题,学生对于这些数学问题比较方案,缺少估算的兴趣,学生更多地选择精算的方式来计算问题,所以缺少良好的估算意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必须使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估算可以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意识到估算的重要作用,进而产生浓烈的估算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估算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在设计生活情境的数学估算问题时,需要合理选择估算内容,使估算内容的形式多样化,并且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采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例如:小学1-6年级学生安排外出秋游,各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16、23、37、44、20与40,那么公共汽车的座位只有60个,怎样让两个班级共同乘坐一辆汽车,才能达到合理分配的目的。通过设计这种数学估算问题,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境充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估算兴趣,自主进行估算练习。
四、距离估算,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长度属于一项基础的数学内容,而对于这一内容的学习,许多学生并没有直观的数学认识,为了准确地判断长度,他们会选择对相应的事物进行测量。但是许多时候,如果所面临的事物不能够通过测量来完成,这些学生便会束手无策。如在一幢楼的高度判断上,没有办法进行直接地测量,这时候,教师便需要带领学生进行估算。首先,测量出最底层楼的高度,然后乘楼的层数,并添加一些不确定的内容,如楼层之间的间隔高度、楼顶凸出等,都需要计算在其中,因而需要通过估算来完成。比如,在学习校园操场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操场的一部分进行测量,然后对整体的面积进行估算。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的数学实践。如果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际地计算,而不是完全不允许学生出错。估算的本质在于大概地计算,但是并不代表完全不计算,需要有一定的准确性范围,教师仅仅需要带领学生保持在这一范围以内即可。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估算教学中,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水平,构建科学的估算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使学生在极为熟悉、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中,轻松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新课改背景下,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致力于探究数学知识如何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来提升小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本文重点介绍了如何培养小学生估算习惯与意识,这是估算教学效率优化的关键,只有小学生对估算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逻辑能力和估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