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薛 莎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禾丰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迁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应用正迁移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知识得以快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迁移规律;应用
  我们知道,一切有意义的学习的都是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的,即从“最近发展区”出发施教,唤醒学生原有认知。应用原有认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即迁移现象。在教育学中,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在小学数学里表现为已经习得的概念、方法、规律对新学的概念、规则或方法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促进作用,即正迁移,可能是消极的,有阻碍作用,即负迁移。针对这两种情况,有效的教学就是要做到既要扬长,又要避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无论遇到正与负,我们都要“导”得有法,这样就会学生有效学习,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发展就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迁移是前面学习对后面学习的影响,其实质就是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的观念对新知进行对比、分析、概括的过程,即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的“同化、顺应的过程”。在我们研究中发现,发生影响的两种学习,必然存在着共同点,即两种学习活动之间有共同的因素,这种相同因素的存在,要么对现在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要么产生阻碍作用,前者出现正迁移,后者便是负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共同点来引导,特别应注意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时,应对该共同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教师在知识传授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该因素,使其能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引起正迁移。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实践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某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我们就要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即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回忆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找出题目中重要条件——花圃原来的宽不变,只是长增加了而引起了花圃的面积变化。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使学生清楚地看出:用增加的面积除以增加的长,就等于原来的宽。由于学生抓住了本题的重要因素和解题关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即第一步求出原长方形的宽,18÷3=6(米),第进一步,6×8=48(平方米)通过面积公式的调用,学生分析起来也符合思维习惯。这样教学,就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一题的重要因素及关键所在,对后面的学习也就非常有所帮助。
  二、促进知识的迁移
  数学是门层次渐进的学科,知识连贯性强,而且在解题方法上具有很大共性。我们要充分抓住这些特点,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教学,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从而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诱发探索精神。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迁移教学。①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商相当于分数值);②回忆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③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与除法有如此密切的关系,那么分数有类似的性质吗?④引导学生替换相应概念,朗读,并验证。⑤知识迁移,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对比学习,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在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就表现为由此及彼。
  三、促进学法的迁移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学生主体作用被扼杀,成为知识接收的被动者。今天,新课标要求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思考、类推、迁移、创造,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类推、迁移,学生掌握了学法,学得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更强烈,萌发创新意识。
  四、有效练习,防止知识间的相互干扰
  运用迁移规律,教师的努力就是尽量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而在学习上负迁移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根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通过一些的有效的策略,把负迁移的影响降到最低。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要能充分应用知识的迁移,就要有效防止和克服知识的干扰。而设计出合理、科学的练习是减少负迁移影响的最有效方法,只要我们做到次序合理,重点突出,适当对比,注意拓展,就可实现预期效果。例如,在“比的练习题”中,为了强化学生“比”知识的应用,我们应先巩固新知识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分数的练习,化简比的知识,再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渗透连比的形式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样安排设计,既突出了重点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又把学过的知识加以提高和发展,同时还为后边学习“比的应用”作了适当的铺垫,使多数学生较好的掌握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实践证明,通过合理有效练习,就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防止知识阻碍,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总之,迁移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够运用迁移而不断的掌握知识,这就为达到“教为不教”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不知不觉的被诱发出来,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目的了。
  参考文献:
  [1]张国栋,迁移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