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初探
【作者】 周庭芬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北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并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时代的飞速的发展与进步,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作用,更能促使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所以我认为教育的内容及教学方式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现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方式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字:融合;合作探究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给我们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例如,授课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工人师傅在制作铝合金门窗,画面适时定格,并提出问题:工人师傅是如何验证门窗是否垂直?由此引出课题“垂直”。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在制作出不同尺寸的国旗时,国旗上的五角星形状是相同的,但大小不一样;在同一底片直接印出来的照片与扩印出来的照片,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出,从而引出“相似的图形”的课题。
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教学设计,比单一的师生读课本例题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数学问题情景的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待学生自主探索后,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演示了课本中的直观图制成的课件:3个完全一样的圆饼→3个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1份中3个展开重新拼合成1个。
这个演示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这样设计即与学生此前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又能使学生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动态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解决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以往我们出示一些教具,如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生难以建立准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态展示和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然后出示该物体的形象,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同时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降低了认知的难度。
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生的思维发育处于初级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时期,要想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学习内容,就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复杂的学习内容拆分成为具体的细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从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圆形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小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如果自己动手,也许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且小学生好动、爱玩,动手过程中容易将“玩”作为重点,反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圆形拆分成若干份后,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动态图像,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拼出平面图形。后根据结果师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结论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信息技术让课堂效率不断提升,通过操作和演示,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迅速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五、借助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例如:学习“在购物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从课前学生应该与家长一起进行商场购物、调查的实践活动入手,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计算实践活动课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模拟、仿真等方式使活动内容更加生动、非常直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上网,进行查寻、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全过程的实践活动,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试图达到:实践活动的过程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控制的状态,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对商场调查分析选择的活动节奏,并且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不仅获得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而且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如计算器与口算与估算的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的功能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学”数学变为自己“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实践活动课应遵循活动性、应用性、综合性等教学原则。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将占主导地位。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融合;合作探究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给我们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当中。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使学生更多地观察、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例如,授课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内容是工人师傅在制作铝合金门窗,画面适时定格,并提出问题:工人师傅是如何验证门窗是否垂直?由此引出课题“垂直”。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在制作出不同尺寸的国旗时,国旗上的五角星形状是相同的,但大小不一样;在同一底片直接印出来的照片与扩印出来的照片,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出,从而引出“相似的图形”的课题。
信息技术融于数学课堂问题情景的教学设计,比单一的师生读课本例题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数学问题情景的导入,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识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我们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我们的学生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待学生自主探索后,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我演示了课本中的直观图制成的课件:3个完全一样的圆饼→3个饼重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1份→1份中3个展开重新拼合成1个。
这个演示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可以看作“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这样设计即与学生此前已学过的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又能使学生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认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动态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解决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以往我们出示一些教具,如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指一指、摸一摸。学生难以建立准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建立正确的概念。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一般。现在我们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态展示和闯关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体有角,然后出示该物体的形象,再让学生找出这些角,同时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在学生有了大量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移动和渐变的视觉效果,抽象出角的几何形状,揭示角的定义。这样由形象到表象到概念都有具体形象的过渡,对于空间观念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降低了认知的难度。
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生的思维发育处于初级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时期,要想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学习内容,就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事物的具体形象,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将复杂的学习内容拆分成为具体的细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从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公式》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圆形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小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如果自己动手,也许会耗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且小学生好动、爱玩,动手过程中容易将“玩”作为重点,反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演示“圆形拆分成若干份后,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动态图像,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动手拼出平面图形。后根据结果师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的结论面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信息技术让课堂效率不断提升,通过操作和演示,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迅速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综合素养。
五、借助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把知识还原于生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例如:学习“在购物中的学问”这一内容时,从课前学生应该与家长一起进行商场购物、调查的实践活动入手,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他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计算实践活动课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模拟、仿真等方式使活动内容更加生动、非常直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上网,进行查寻、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全过程的实践活动,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试图达到:实践活动的过程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控制的状态,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对商场调查分析选择的活动节奏,并且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不仅获得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而且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如计算器与口算与估算的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的功能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学”数学变为自己“做”数学。较好地落实了实践活动课应遵循活动性、应用性、综合性等教学原则。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将占主导地位。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