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作者】 郭小东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升钟职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不小的比例。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让学生吸收优秀的民族文化智慧,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作者针对当前的古诗词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品味;扩展;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凝炼的语言、深刻的内容、深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获得了巨大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学之林。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新课标出台后,初中语文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编排方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这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时代背景
  要想去解读文学作品,提高诵读教学质量,就必须要了解作者的情况。不言而喻,没有谁能够比作者更了解作者当时写这篇文章时的心境了。每一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的,通过对作者进行了解,进而去体会他写这篇文章的情感。比如在讲古诗词时,讲到杜甫的作品,就要作品出现的背景入手,判断作品是杜甫什么时期写的,再结合那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判断当时的杜甫是个什么样的心境,去感受他生活是如此的不顺、如此的悲凉、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通过这样的学习,就相当于带着学生进行了一次穿越,去亲眼目睹当时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学生们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具有想通的地方,那就是汉语的思维方式,比如古汉语中也可以划分词性,同样也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汉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句子的成分,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变得不那么难学。
  二、分析古诗词 
  1.看题目。题目是文眼通过题目,通常情况下,题目中往往包含了人物和事件,由此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大体知道这首诗的大体内容。
  2.看作者。一首诗的作者是解读这首诗的钥匙,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得知他的流派和风格。通过流派我们可以大体知道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豪放派或者是婉约派……,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完全可以将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教学,从而可以让学生能够鉴赏不同风格的诗词。但是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风格,例如李清照,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她前期生活条件优越,好言离别之愁;后期生活艰辛,好言人生之愁。如前期在《一剪梅》中“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虽有几分轻盈,最终所示的愁思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的愁是作者的相思之愁;而后期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里面蕴含的愁却是物化的难以物移。
  3.看内容。内容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意象也是必不可少的,意象是诗歌在写作过程中赋予特殊意义的事物,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意象加以联想,还要善于抓住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一首诗有这一个字,全诗境界尽出。如果诵读诗歌不能够发现把握诗篇的点睛之笔,那么我们就算不得读懂了这首诗。
  4.看注解。古诗词中的小注有的是对内容重难点的解释,有的是对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了解,还有甚者是对重点字词的注解,因此在答题时,充分利用好注解,是对理解古诗词的又一大帮助。
  5.看题干。虽然题干出题的老师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作答的,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题干一定是围绕本首诗词进行的,因此在第二遍理解诗词内容的时候,加之题干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
  三、以朗读启发情感 
  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它的产生本身是对情感的一种抒发和寄托。初中生年龄有限,他们难以一下子体会和感悟,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朗读即是让学生大声的将内容读出来,把死的语言转化成为口头表达的语言,以有声来吸引自我的思维,引导自我思维去感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朗读,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更容易促使学生与诗词产生情感共鸣。最简单的朗读过程中,音声的轻重、音量的高低、音的长短等,都代表着一定的情感。同时,朗读适合全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便于引导,学生也便于实施。对此,笔者认为,朗读可作为古诗词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启发学生自己去读、初步产生一定的情感。 如:在学习《江城子》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朗读几遍,逐渐的感受诗词中言语的雄浑有力,越朗读声音越高亢,语速越慢,慢慢地自我融入到朗读中去,感受文章中蕴含的作者那种壮志未酬、想要报国的豪迈之情。再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教学内容时,学生一开始朗读的比较快,越朗读通过“字”越能感触文章“愁苦哀怨”的主题,进而,朗读时候声音逐渐放低,语速也变慢,促使自我思乡情感的产生。
  四、在提问中让学生准确领悟
  在诗歌教学中,要设计适当的教学问题,适时提问。如果教学设计问题多、杂,会让学生无法获得一个整体感受,课堂效果也不好。因此,设计问题一定要少而精。主要可以围绕三方面来进行设计,即内容(事物、事件)、画面、情感。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中,教师可提三个问题:(1)小令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渲染了怎样气氛?(2)你能否用精美语言描绘这幅画面?(3)画中的游子有怎样的情感?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将这三个问题一次性提供给学生,并让其小组合作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学习结果,教师只适当点拨即可。不过,要做好“用精美语言描绘画面”,学生的语言组合能力及词汇量毕竟有限,老师的语言示范非常重要,因此在学生交流之前或之后,教师要充分给予提示或者总结。由于设计的问题是逐步深入的,符合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能够收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总的来说,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内涵等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古诗词,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同时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注入活力,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持续发展。